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艺术差异
——以《螺女型故事》为文本
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与作家文学相区别的特殊文字。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它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螺女型故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故事,流传在浙江等沿海一带。大部分地区称其为“田螺姑娘”,陶潜《搜神后记》里记载为《白水素女》。本文以此为例浅谈一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艺术差异。
一、民间文学内容灵活性,即时性,普及性比作家文学强
胡万川《变与不变——民间文学本质的一个探索》论述:民间文学由于口语相传,在流传过程中,随时空流转,情景改换而时时会有变异。我认为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质,但在与作家文学相比下,民间文学故事内容灵活性,地区性,普及性要显得强一些。
《螺女型故事》承继至今,已然不是一个模本。它的内容在被讲述时,因讲述者通常朝自己熟悉的,合理化的重点突出的方向发展,而有所改变。我是德清人,在德清县卷《田螺姑娘》里,故事的前段和其他地区相差不大,结尾却不一样:……成亲后,夫妻恩爱,生了儿子,长到三岁,主人公起了私心,时常同螺女吵架,教儿子边敲螺壳边唱:“笃、笃、笃,依姆妈是用田螺壳,叮、叮、叮,依姆妈是田螺精。”玩笑和讥讽变成了忌恨和漫骂,田螺姑娘被迫携儿离开,跳进水中,重变田螺。这也是和当地一说法:田螺里永远有小田螺,因为当年田螺姑娘带着孩子跳水的。
在鄞县卷本《田螺姑娘》说:“两人成了亲,从此男耕女织,一家人幸福生活。”
在桐庐县卷《螺蛳精的故事》更具戏剧化,多了县官抓螺女,被困螺蛳壳的情节。
在龙游县卷《田螺姑娘》中加了财主一角色,而“咯、咯、咯,妈妈田螺壳;叮、叮、叮,妈妈螺蛳丁。”是对田螺姑娘获得自由的赞美了。
我想,从这可以看出故事的内容主题不变,即使变化也是结合当地的一些俗性,就如太湖德清一带就有这样的说法“田螺里永远有小田螺,因为当年田螺姑娘带着孩子跳水的”
这种地域不同情节不同是有地域有联系的,至于何种联系因不曾考察不敢妄言,但我相信正是民间文学内容的灵活性、地区性、普及赋予它的变异。
相对而言的作家文学,它反映的可能是某一时期成某一地域的事件或风俗民情,内容是经过考证或纯属虚构的,流传的范围有限,受众也有限更不会因流传而被串改,因为文本具有版权,稳性很强,因此没有民间文学的内容来得灵活、普及。
二、精神的永恒性、广泛性
民间文学流传范围很广,不像作家文学对受众的首要要求就得识字,这在古代就会消灭一些受众了。民间文学有一定的说教性,这就表现在故事精神的永恒性。以螺女型故事为例:
第一,主人公谢瑞“恭谨自守,不履非法”,说他勤劳“躬耕力作,不舍昼夜”。这就是善良、勤劳,这样的人才会天帝哀其少孤,恭慎自守,故使白水素女为其守舍炊烹啊。这种好人会有好报的传统思想不仅是宗教的体现,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第二,谢瑞是个孤儿,他捡到螺也不一定非要他是孤儿不可,然而“被悔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当中,还有谁能比孤儿的处境更凄惨,更值得同情呢?这体现了民间人们的善良,对孤儿的同情,不会有版本说主人公是某个财主的儿子什么的了。这也是一种同情心泛滥的表现吧!
第三,田螺姑娘的故事,凡是贫践而又善良的小伙子听了,都会有一定的联想,对生活有一定的希望,渴望有朝一日“田螺姑娘”来到自己的身边,于是更加勤劳,这就体现了一定的说教性。整个故事都符合民间勤劳善良但又贫践的人的精神需要,而且勤劳善良是千古不变的优良传统。于是民间文学体现的精神就具有了永恒性,广泛性。
而作家文学这种精神就没有这么强烈,而且有些说教味受统治阶级等因素控制有些过浓,取得的效果就没有民间文学明显了。就像屈原的楚辞伟大,但屈原投汩罗江的事迹更动魂,文字是伟大的,“粽子”是永恒的。
三、人物传奇性,主题立体性。
一直认为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家文学是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民间文学人物带有鲜明的远方追求,从而使人物具有传奇性,但又因为人物的传奇色彩带有鲜明的主题,又使其较作家文学具有立体性。这在螺女型故事中体现较明显:
第一,螺女奉天帝命为谢瑞守舍炊烹。田螺里能钻出一仙女,天天为他做饭,并且自己在田里想着吃什么回到家就可以吃到。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但也是普通人的幻想:干活累了在田埂休息想,回到家有冬瓜烧肉多好吃啊!这情节传奇,但又因为人皆有此种幻想,又觉立体。而且宅的想象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与实际枘凿相应的,因谢瑞家贫无妻才有白水素女来相助。
第二,田螺姑娘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是一个不计回报,善良的形象,住在田螺壳中,还有法力(有些版本里),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的形象了。
同时,螺女型故事体现了民间文学区别作家文学的特点立体性。一是故事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产生了种种异文(各地版本不一样)。二是螺女型故事在口头流传时,口语化强,自由性强,这与一定的表演性相联系,而作家文学就相对书面化为尊重原版内容等稳定性强。三是螺女型故事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而作家文学反映的个人思想感情多于客观了。四是螺女型故事的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五是民间文学有多种科学价值(比如端午挂艾草、菖蒲),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而作家文学就没有这功能了。
螺女型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民间故事,它从多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艺术差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