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破业绩停滞的4个销售技巧

(2022-08-17 11:52:17)
标签:

创新营销

李成林

销售画布

营销钢铁团队

分类: 营销经典文章

1.忘掉自己销售的身份

面对相同的客户,金牌销售与普通销售最大的差距并不是来自经验与技巧,而是对自己身份的定位。

普通销售认为自己就是在卖东西,自然就会被客户看低三分;而金牌销售往往能够站在“帮助客户排忧解难”的高度与之沟通,反而拥有了与客户平等交流的底气。

虽然本质上都是要将产品卖给客户,但是在销售第一步,给到客户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后续的对话机会、信任建立乃至成单的结果自然也大相径庭。

就如同一个人去药房买药和去医院开药的差异。面对药房导购的推销,产生抗拒或抵触是人之常情。而如果是经过医生的望闻问切再接到药方,又有哪个病人敢不照单全收呢?

因此,想要做好销售,首先要在自我身份的定位上有所改变。

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快速探查到其面临的困难,站在“帮助者”的角度替客户分析问题与利益关系,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之后再提供解决方案,客户的接受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否则一上来就与客户聊产品,即使客户不抵触,也很容易陷入讨价还价的窘境。


2. 建立2套销售沟通思维

虽然销售都希望能与客户的关键决策人直接对话,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销售的路径都会比较曲折,拿一套话术去应对客户企业中所有的角色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因此,一个销售最佳的状态,是具备“to B”与“to C”两种销售沟通思维。

“to C”思维讲究换位思考,需要将产品和服务对其个人的价值与利益讲透;而“to B”思维强调降维打击,需要站在公司、部门的角度,去放大决策人之下关键环节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帮助客户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业绩增长,那么当你的销售面对客户的生产部经理时,可以从其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切入;而面对客户老板时,则需要放大生产部门的问题与重要性,完成价值传递。

能够因人而异变换自己的沟通方法,这背后考验的是销售对人性的洞察与引导能力,顶级销售甚至能够达到“我卖什么药你就得什么病”的境界。

而很多销售之所以达不到这个境界,并不是方法上的训练与积累不足,而是沟通方式不匹配。

登门拜访看似费时费力,电话沟通看似容易陷入尬聊,但这两种方式比起用微信文字传递价值,实际效率要高出几十上百倍。

微信上的话术再完美,如果对方不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回复,那么他对内容的接受度就会稀释到几乎为零。

所以与客户约定一个时间,用正确的方法与方式完成沟通,才会达成理想的销售成果。


3. 打铁需趁热

“让我思考一下,过两天给你答复。”

无论销售与客户交谈的过程有多顺利、多欢快,只要听到这句托词,就意味着客户对你产品的价值还没有足够的认可。

因为如果客户为销售留出时间与耐心,也认清了产品的功能,最终却不买单,一定是痛点没有聊透。

这时销售必须要从专业的维度,去挖掘客户更深层的痛苦,把他已经烧到七八十度的购买欲望,添一把火彻底煮沸。反之,接受客户的托词转身走掉,很可能就是功亏一篑。

拥有“阿里中供销售之神”称号的贺学友,曾花5个多小时,用了30多页A4纸,为客户不断阐述与阿里巴巴合作后能够获得的收益。

在听到客户“你别说了,今天我真定不下来”的明确拒绝后,贺学友依旧不肯放弃,坚定地说道“如果您定不下来,咱们5个小时就白聊了,写的东西我也全部撕掉,因为您认为没有价值。”

也正是凭借这种坚持,贺学友让客户感受到了阿里巴巴的专业与诚意,最终敲下订单。

因此,把每一次与客户的交谈都当成最后一次,如果客户存疑就给其信心,如果客户犹豫就助其决策,通过专业的表现与适宜的引导,抱着“签不了就被开掉”的决心,销售结果就会不一样。


4. 反销售

想要提高销售效率,最重要的是找到客户的第一KP。

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越大的客户其实越难直接见到重要的负责人,因此合理使用反销售这一技巧,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以“客户的客户”这一身份去咨询、拜访,对方就会主动把你当成一个重要线索,交给他们相应的负责人,这样一来你反而就备受珍惜,很多信息对方也就知无不言了。不仅你的侦查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也极大提升了约见负责人背后更重要的KP的成功率。

一旦见到关键KP,身份就开始反转。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销售能否快速地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替他专业地分析,第一时间与之建立信任感与好感,通过话题引导找到合适的时机进行反销售。

销售对销售,大家都想赚钱,对资源把握的意识都很强烈,即便单子做不成,朋友还是可以交的。

如果真遇到冷脸,换个人再攻克也无妨。

因此,这个技能对于销售来讲是个综合能力的灵活考验,毕竟“见谁都想close”,才是一个销售最好的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