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主题备课

(2017-03-09 15:14:25)
分类: 数学教学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主题备课

学期:2016-2017-2      年级:二年级   

一、引言

青岛版二年级第二单元《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学生在学习厘米、米之后再学习有关长度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长度问题的基础。长度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毫米与千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由两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孙悟空的金箍棒,引出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借助趣味性的情境,使学生对长度单位产生疑问,如“1毫米有多长?”“1千米有多长?”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从而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分为三个版块。第一版块“一毫米有多长?”结合生活实例通过看、估、量,初步感知毫米的长度。第二版块“1分米有多长?”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初步感知分米的长度。第三版块“1千米有多长?”根据米推测1千米有多长。在三个版块的学习内容之间贯穿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二、相关标准陈述

《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表述: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毫米、分米、千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在运用适当的长度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课程标准》“学段内容标准”最相接近的表述: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感受毫米、分米、千米,能够知道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长。

2、根据具体情境,知道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找出生活中毫米、分米、千米的运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单元评价

1.评价项目:独立学习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作业完成的质量。

2.证据内容:(1)教师的课堂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的反应;(2)学生完成数学快乐园题目情况(3)用以体现基础知识积累的“快乐园单元测试”。

3.评价准则:表现缺欠点名的,扣减1/次;每个问题按时参与小组交流加2分,推荐全班交流的加1/次;课堂检测达标的加3分。

4.修正措施:在学习期内及时修订,有困难的小组长辅导、教师辅导。

五、单元内容

贯穿单元的学习内容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毫米、分米、千米,能够知道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长。并能进行交流。

2  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一版块:“一毫米、一分米有多长?”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梦中看到齐天大圣孙悟空金箍棒逐渐变小的情境。借助1毫米有多长、一分米有多长呢?等问题展开对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等有关知识的学习。

第二版块:“一千米有多长?”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梦中与孙悟空比本领的画面,借助问题1千米有多长引入对长度单位千米的学习。

六、专题实施

教师要提供的有关帮助

1、教学辅助工具: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初步感受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

2、呈现情境,引出问题:如本单元呈现的素材非常新颖、有趣做梦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时间赋予了通话色彩,依次提出问题“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千米有多长?”等一系列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练习的趣味性:在突破重难点之后,采取游戏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乐趣,保持他们学习的激情。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以致用,强化新知,巩固新知,循序渐进地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时序: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三课时:认识“1千米有多长?”1千米=1000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七、专题资源

辅助学习资料:教材、数学园地、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