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实录
(2013-01-15 11:06:58)
标签:
杂谈 |
我的一篇教学案例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各种方法的对比,寻找最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3.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的顺序和注意数位对齐。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单元知识树导入: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笔算。
复习口算:(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口答)
10×10=
70×20=
2.师:同学们爱看书吗?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买书,看看买书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出示:一本书23元。问: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如果买2本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
生:23×2=46(元)
师:买10本呢?算式怎么列?这些算式会算吗?
生:23×10=230(元)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3.如果要买12本要多少钱呢?算式怎么列?
生:23×12=
师: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究新知
1.师:你能先估算一下要付多少钱吗?
生1:23×12≈240(元)
生2:23×12≈200(元)
生3:23×12≈230(元)
生4:23×12≈250(元)
(25)(10)
师:我们知道,估算方法具有多样化,以上方法都是对的。可是,哪一种估算方法距离准确值比较近呢?
小结:第四种方法,第一个因数估大了,第二个因数估小了,所以估算结果距离准确值比较近。
2.自主探索:
师:准确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算一算,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学生练习)
3.合作学习
师巡视,指导,参与交流。师:想好后可以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巡视学生计算,看看学生有哪些计算方法。)
4.小组汇报(展示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汇报: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方法一:
生:口算(拆数)
23×10=230(元) 口算分三步
23×2=46(元)
230+48=276(元)
师:同学有问题要问吗?
生:请问10和2是怎么来的?
生:把12拆成两个数10和2。
生:为什么要加起来?
生:因为是分开乘的,所以乘完了再加起来才是12本书的价钱。
方法二:
生:列竖式
2 3
×
―――――
2 7
6
师:这时王延斌自己模仿两位数乘一位数创造的竖式写法,很棒!但是他把自己计算的一些细小思维的过程给“藏”了起来,大家看起来有些困难。有没有更简单明了的竖式写法呢?
方法三:
生:笔算:
2 3
×
―――――
4 6
2 3
―――――
2 7 6
5.研究笔算:
师:展示戴莹的竖式,请她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师:张老师把竖式写在黑板上,请同学扮演一遍自己的竖式算法。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用2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十位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在加起来。
师:谁看明白了?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同学吗?(生生提问解答)
生:23为什么写在那个位置,不和46对齐呢?
生:因为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不是1个一。
生:为什么要再加起来呢?
生:第一次是2和23的乘积,第二次是10和23的乘积,加起来才是12个23。
师:(手指着口算的部分和学生的笔算过程)观察一下,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口算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笔算的过程。
师:原来口算和笔算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三、精讲点拨
1.电脑演示
师:我们跟随电脑演示一起来回顾23×12的笔算过程,请学生叙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
生:(略)
师:我们发现用竖式来计算确实比较方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梳理小结:(课件出示)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笔算下列各题:(学生独立完成)
23×13=
41×21=
32×12=
教师巡视,思考提示:怎样验算自己的乘法计算是否准确呢?
生:用乘积除以其中的一个因数。
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我们没有学啊?
生:可以倒过来再乘一遍,换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师:出示胡晓晴的作业,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学会用拆数的方法口算乘法。
生: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生:我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整数乘法知识树)
师:我们先后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成两位数,以后还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多位数乘多位数。
六、课后反思
1.本课原是想从旧知识出发,让学生借助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但在新旧联系处理上还不够紧密。在出示一本书23元后,问:你想买几本。学生说2本、3本,很散,也只是让学生这样说过而已,再提出买2本,算式怎么列,买10本算式怎么列。只是列出了算式。
改正:出示后,问:你想买几本,算式怎么列?让学生列式计算。再反馈。反馈时将23乘一位数的板书一种,乘整十数的板书一种。再问:这些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是旧知识。今天我们要问这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接下来的23乘12时,也会普遍采用这种方法,而不会只用竖式。不当处:当学生出现另外两种估算方法时,我问:少估了多少?
改正:比准确的结果怎么样?多估了还是少估了?少估了多少?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
2.细节处理不恰当,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解决23乘12时,学生出来的算法比较多,其中一位是将23分成了20与3。再20与12相乘,3与12相乘。这位学生其实是受到了估算时的影响,少估算了3个12,因此他采用了这种方法。我称许他是对的。但接下来,我把他的方法给擦掉了。如果我将他的方法保留着,引出另一种口算的方法。(将12分成10和2)然后等竖式列出来,学生说了每一步的算理后,让学生找口算与笔算有哪些相通的地方,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其中的一种口算方法就是笔算的过程,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这样的比较方法的相通之处更好价值。还有一位学生出来的方法是20乘10等于200,3乘12等于36,2乘23等于46,最后相加。这种方法是错的,我没有进行正确评价。
当学生没有出来我所要的方法时,在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时,我可以进行适当适时地点拨。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所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应该让哪位学生展示,都要心中有底,不能随意地点名。
3.算理讲解得很透彻,但算理太忽略。在算理上,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非常清楚地明白,第一步是怎么来的,第二步是怎么来的。但其中的第一步具体怎么算,我讲得比较简单。理解力好的学生能明白,但中下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我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与箭头来写明笔算的方法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