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位于兰渚山下。这里曾是勾践种兰的地方,是后来汉代的驿亭。有人说,为兰亭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是王羲之,而使王羲之留下千古名篇的是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赴任来到绍兴,因为太爱慕稽山鉴水之胜而在此定居。是年三月三,天气晴朗,惠风和畅,王羲之邀请当代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众人列坐于水畔,行修禊之礼后,将羽觞斟上美酒,自曲水上游顺流而下,漂到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得作诗一首,否则罚酒一觞。当羽觞漂到王羲之面前时,他朗声吟道:
仰视碧天际
俯瞰渌水滨
寥阗无涯观
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
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亲
这次文人雅客的聚会,共作诗三十七首,世称“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全序三百二十四字,词采清亮,文思幽远,字体遒劲。其中,“之”字二十余个,各具风采。传说此序是他酒兴方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的,第二天酒醒后,又写了几遍,反复比较,皆逊色于前,于是统统撕掉了。
这篇被时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在王羲之辞世以后,成了家中的传家之宝。传到七世孙智永和尚时,因其出家无子,又传于弟子辨才禅师。唐太宗李世民因酷爱右军书法,闻知此事,派御史萧翼乔装客商巧取而去,辨才自觉愧对先师,不久郁郁而终。太宗得此真迹后,爱不释手,终日观摩,临终时留下遗嘱,将其殉葬于昭陵之中。《兰亭集序》真迹从此在人间消失,后世流传的皆是唐人的摹本。宋代书法家米芾为此感慨万端,曾有诗曰:
翰墨风流冠古今
鹅池谁不爱山阴
此书虽向昭陵朽
刻石尤能易万金
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兰亭前有一“鹅池”,相传碑上的“鹅”字为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刚写完此字,忽闻圣旨传来,王羲之连忙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遂后顺手拿起笔来续写了一个“池”字。“鹅”字看起来透着南方人的秀气,而“池”字则显得粗犷豪放,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有诗为证:
于池洗笔印鹅池
留下千秋古话诗
父子锋毫遒劲道
献之不逊老羲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