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嘉定老城区(6)【人民街、中下塘街①】

标签:
嘉定宫保桥天主堂思贤堂王敬铭住宅人民街 |
分类: 文物、古迹 |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嘉定老城区(6)【人民街、中下塘街①】
宫保桥天主堂:
宫保桥天主堂位于嘉定区嘉定镇街道中下塘街99号,又名“耶稣圣心堂”。因以前教堂附近有一座成为“宫保桥”的桥,故名。
宫保桥天主堂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1932年由沈桂芳神父拆除旧堂,改建为有钟楼的哥特式教堂。1966年后部分改作县级机关用房。1984年重新恢复为教堂用房,并恢复宗教活动。1991年,教堂翻建扩大至现在规模,2005年再次重修。
宫保桥天主堂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约1000余平方米。坐南朝北,砖木结构二层。入口门楼前突,立面一大二小三扇圆拱门,四方攒尖顶,立十字架。拱形窗,灰砖清水外墙饰红砖水平带饰,层间腰线及窗框皆用红砖砌筑。
思贤堂:
思贤堂位于嘉定人民街159号,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主要奉祀历史上有功于嘉定、深受百姓爱戴的10位官员,如明朝苏州巡抚周忱、知府况钟,嘉定知县祖述、李资坤等。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壁间保存明代碑刻《郡守况侯政绩之记》碑等。思贤堂及其碑刻是研究嘉定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1960年1月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公布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该修缮工程始于2010年3月20日,主要包括屋面翻修、木构架油漆等。
王敬铭住宅:
王敬铭住宅于嘉定人民街194-196号。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翰林院修撰——王敬铭乞假归里时建造。
该宅第坐北朝南,结构为砖墙立柱,抬梁式木架构,榫卯组合。平面布置为多进庭院,前后七进,五天井,由南向北平列布置,其中第六、第七两进已于抗日战争期间被焚毁,第五进房屋于1996年5月拆除。现存四进,三天井,第一、第二进为平房,五开间,其中第一进为门埭房,第二进为前客厅。第三进是正厅,五开间,正中3间为大厅,大厅正中悬“百忍堂”匾额,俗称楠木厅,左右两侧各有1次间(稍间)。第四进正宅,二层楼,五开间,正中1间为厅堂,正宅前两侧建厢房。
清乾隆年间,该宅第曾转售给广东籍木材商郑氏,解放后由嘉定县房管部门接管,现为居民住宅,有居民三十余户。经多次修茸,现房屋造型和梁、柱等尚完好,惟木板隔墙、砖雕门头和落地长门被拆除,地坪改用水泥铺砌,正厅“百忍堂”已分隔成多间,并搭建搁楼。
2014年起,王敬铭住宅内的居民逐步迁出,整个住宅将开始全面修缮。
王敬铭(1667—1721年),字丹思,号味闲,嘉定戬浜人,是嘉定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教育,自幼就喜爱文学,尤嗜诗词书画。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巡,39岁的王敬铭呈献诗、画,极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他被补召入皇宫畅春园内,充当武英殿的纂修官。从此,就有机会经常见到皇帝。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45岁的王敬铭参加恩科考试,中了状元。康熙皇帝非常高兴,经常对大臣们说:“王敬铭跟随我多年,是第一个由我亲手教出来的状元。”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父亲王畮死于嘉定,王敬铭闻讯后马上回家乡奔丧,因过于悲伤,第二年即死于家乡,终年54岁。
看点:
人民街:王敬铭故居(区级文保)、思贤堂(区级文保);
城中路:嘉城名苑银杏(250年);
中下塘街:宫保桥天主堂(区级文保);
清河路:叶池碑(区级文保)。
周边看点: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嘉定州桥、嘉定西门;
紫萱冈遗址、梅园新村银杏*5(180年)。
照片拍摄于2014.09.17、201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