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青浦区白鹤镇——青龙古寺②

标签:
青浦白鹤青龙寺青龙镇银杏 |
分类: 宗教场所 |
探寻青浦区白鹤镇——青龙古寺②
“旧青浦”、“青龙镇”名称由来及历史:
吴淞江古称松江,在三国时从今青浦区北部出海。唐代天宝二年(743年),吴淞江河口段南岸的一个小渔村兴旺起来,人们为了祈求出海平安在此动工修建报德寺(即青龙寺)。天宝五年(746年),这里成为青龙镇,镇东水域辽阔,适宜停泊众多大型海舶;那巍然耸立的青龙塔,则兼具导航标志的作用,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大码头”至此悄然形成,并逐渐成为当时东南通商大邑,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为了加快流速、冲刷积沙,开挖吴淞江下游“白鹤汇”,把弯曲的拉直,使其主流甩开了青龙镇;而原先绕经青龙镇的故道则成为岔流,改称青龙江。
到了南宋后期,因吴淞江下游逐渐淤浅,海船难以继续上溯青龙镇,遂就近集泊于新崛起的上海镇(今黄浦区小东门一带)。
到元代,青龙镇完全失去港口的功能,街市已经一片萧条。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新设青浦县,县治置于青龙镇,后又移青浦县治至唐行镇(今青浦城厢镇),故青龙镇因有“旧青浦”之称。此后,青龙镇逐渐沦为无声无息的乡村小集镇。
青龙古寺:
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初名“报德寺”,宋代更名为“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经青龙,亲书“精严寿相”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据光绪刊《青浦县志》载,青龙寺占地60余亩,寺田450余亩,建筑宏伟,有大雄宝殿、地藏殿、韦驮殿、禅堂、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觉堂、澄怀堂、方丈室、东西两庑、香积厨、库房、普同塔等建筑群。钟鼓之声不绝,梵呗之声达旦,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
1993年,青龙寺经批准修复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青龙塔:
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原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龙雁塔”,俗称“青龙塔”,青龙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当年的青龙镇是上海最大的贸易港口,青龙塔就是镇内标志性的建筑,见证了当时上海商贸的繁荣。青龙塔原是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30多米。清康熙帝南下巡江南时还赐名“吉云禅寺塔”。
年久失修,楼梯尽毁,腰檐无存,塔身倾斜,岌岌可危。1956年,塔顶的铜葫芦被台风吹落,上铸有“明崇祯十七年”字样,现收藏在青浦区博物馆。
1992年,塔身偏离中心1.56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特邀著名建筑纠偏专家曹时中教授予以扶正。
青龙寺、青龙塔于1959年、1962年分别列为县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白鹤3路到青龙村(寺院门口);
白徐线、白徐跨线定班车到纪鹤公路青龙路站(青龙寺)站;
青纪线到赵重公路青龙村站。
看点:
青龙塔(市级文保)、青龙寺(区级文保);
银杏*3(200年)、榉树(150年、100年)。
开放时间:7:00——16:30。(香期相应提前)
香花券:10元。
周边看点: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白鹤古镇、重固古镇;
旧青浦老街;
塘湾桥(区级文保)、艾祁桥(区级文保);
施相公庙、银杏(450年);
王泾村银杏(650年);
章堰老街。
青龙古寺——天王殿后的银杏*2(东株
No:0269
青龙古寺——天王殿后的银杏*2(东株
No:0269
青龙古寺——天王殿后
青龙古寺——天王殿后的银杏*2(西株
No:0268
青龙古寺——天王殿后的银杏*2(西株
No:0268
青龙古寺——天王殿后的银杏*2(西株
No:0268
青龙古寺——天王殿后的银杏*2(东株
No:0269
青龙古寺——天王殿后的银杏*2(东株
No:0269
青龙古寺——天王殿后的银杏*2(东株
No:0269
青龙古寺——鼓楼
青龙古寺——钟楼
青龙古寺——钟楼
青龙古寺——大雄宝殿
青龙古寺——大雄宝殿
青龙古寺——大雄宝殿
青龙古寺——大雄宝殿
青龙古寺——大雄宝殿
青龙古寺——东厢房
青龙古寺——银杏(北株 No:0271
青龙古寺——银杏(北株 No:0271
青龙古寺——银杏(北株 No:0271
青龙古寺——即将完工的殿堂
青龙古寺——西厢房
照片拍摄于201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