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2016-01-23 19:37:56)
标签:

浦东新区

新场

新港

石驳岸

马鞍水桥

分类: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名称由来及历史:

新场地区成陆于唐代中、后期,距今约1300多年,曾先后称为:“南下沙”、“石笋滩”“石笋里”、“新场”。

新场地区原地处长江口,由于长江水夹带泥沙沿海岸线南下,在和钱塘江水汇合时受江海潮汐作用而沉积下来,逐渐由滩涂形成陆地。古时今崇明及其北的滩涂称为“上沙”,浦东地区属于“下沙”。当时,新场位于浦东南部,故称南下沙

据光绪《南汇县治》记载:石笋滩在新场受恩桥西,当南五灶港曲折处。今名石头湾。土人言河底尚有青石片……”。浦东地区既无山,亦不出石,新场哪会有石笋呢?原来,当时新场地处杭州湾喇叭口、钱塘江北岸,为了抵御海潮的冲击,在当时还是海滩、现在的包家桥(又名受恩桥)港西首曲折处,打下一批石桩,后被泥砂淤没埋深,在开挖疏浚时,发现有石芴,其状与竹笋无异,故称石笋滩

北宋后期,在今下沙地区建立盐场,新场地区为下沙盐场的南场。随着生产的发展,盐民、农民不断迁居石笋滩,盐贩、商贾集聚,并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建镇,就取名叫石笋里

元初,因海岸东移,下沙盐场本场迁于石笋里,人们称下沙本场为老场,称这里为新场,故将石笋里就改名为 “新场”,并一直沿用至今。

新场镇成镇之时,正值下沙盐场的鼎盛期,盐产量之丰,灶户数之众,在当时曾冠于浙西诸场。新场盐场年产量居浙西27个盐场之首,产量占1/3以上。到了元代之初,浙江盐运使司在新场设立了分司。当时镇区繁荣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有“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第一大镇。明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这样介绍新场:新场镇距下沙九里,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四时海味不绝,歌楼酒肆,贾街繁华,视下沙有加焉。而习俗浇伪又下沙所无也。延佑初里士瞿时学访吴潜读书处,营置义学,今无遗址可考矣。

后来因盐场变迁,以及战乱和形势变化等原因,曾几经兴衰,但由于地处本县里护塘内农业区的中心,因此仍不失为本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新场地区行政区划沿革:

1958年,新场镇与新场乡合并,建新场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新场人民公社所辖的新场集镇,复建新场镇,为南汇县县属镇;1959年,析出惠南人民公社、新场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三灶人民公社;1959年;出下沙人民公社、新场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航头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新场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坦直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新场人民公社、大团人民公社、三墩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宣桥人民公社;1984年,改新场人民公社为新场乡;1994年,撤销新场镇、新场乡建制,所辖区域建立新的新场镇;2002年,撤销新场镇、坦直镇建制,所辖区域建立新的新场镇。

 

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明清时期,新场镇在新港、包桥港、洪桥港两岸发展起来。在新场镇西边的,是一条名叫“后市河”(也有新场人称做“新港”)的小河。河两岸,石驳岸护河。这石驳岸的基石,据专家说,色泽浅白的是元代遗物。河的东岸,是连排的建造在驳岸上的倚河明朝木楼。连接水面到岸上的,是一座座“水桥”。新场这段河面的“水桥”也颇具特色,都是用花岗岩石料建造,呈一条路两个水桥的“马鞍型”,因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水桥。它既是各户人家取水洗涤的生活必需,又是当年富裕人家出游的私家专用船位。其作用,犹如现在别墅里的专用泊车位置。为停靠船只,驳岸上都雕刻着拴船用的“牛鼻”也叫“牵牛”的石件。这些“牛鼻”雕刻精美、图案多样,花纹形象鲜明。

由于年久失修,解放时部份驳岸基础下沉或岸石剥落残损,某些泥岸塌方严重。1952年至1974年,新场镇政府在加固泥岸时补建部分石驳岸。1982年起为改善镇容,保持水乡风格,对石驳岸进行全面检修和增建,并于驳岸隙处添置预制图案水泥栏杆。新场镇区现存有石驳岸1532米,马鞍水桥14座,是南汇乃至浦东地区集镇上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

 

交通:

塘南专线、新芦专线、新芦专线区间、沪南线、芦杜专线、龙大专线、628路等到新场站(沪南公路新奉公路);

轨交16号线到新场站转乘新芦专线、新芦专线区间等到新场站(沪南公路新奉公路)。

 

看点:

新场大街中段:

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张氏宅第(区级文保);

李锦伯宅、崇修堂、张小乙宅、潘氏北宅、潘氏南宅、李锦章宅、庆祉堂、郑生官宅、方大复宅(均不可移动文物);

康泰丰宅、方丕成宅、郑少云宅、程远孚宅、张沛君宅、张永年宅、康士希宅、黄氏住宅、王老十宅、金永清宅、嘉乐堂、张保堂宅、福安桥(三普文物点)。

 

周边看点: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

坦直老街、航头老街。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福安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福安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福安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福安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港西街——新场镇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6)【新场石驳岸及马鞍水桥】
新场古镇中部区域地图 

 

 

 

 

 

 

 

 

 

 

照片拍摄于2014.02.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