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4)【洪东街】

标签:
浦东新区新场洪东街奚家厅奚家东厅 |
分类: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新场古镇(4)【洪东街①】
“新场”名称由来及历史:
新场地区成陆于唐代中、后期,距今约1300多年,曾先后称为:“南下沙”、“石笋滩”“石笋里”、“新场”。
新场地区原地处长江口,由于长江水夹带泥沙沿海岸线南下,在和钱塘江水汇合时受江海潮汐作用而沉积下来,逐渐由滩涂形成陆地。古时今崇明及其北的滩涂称为“上沙”,浦东地区属于“下沙”。当时,新场位于浦东南部,故称“南下沙”。
据光绪《南汇县治》记载:“石笋滩在新场受恩桥西,当南五灶港曲折处。今名石头湾。土人言河底尚有青石片……”。浦东地区既无山,亦不出石,新场哪会有石笋呢?原来,当时新场地处杭州湾喇叭口、钱塘江北岸,为了抵御海潮的冲击,在当时还是海滩、现在的包家桥(又名受恩桥)港西首曲折处,打下一批石桩,后被泥砂淤没埋深,在开挖疏浚时,发现有石芴,其状与竹笋无异,故称“石笋滩”。
北宋后期,在今下沙地区建立盐场,新场地区为下沙盐场的南场。随着生产的发展,盐民、农民不断迁居“石笋滩”,盐贩、商贾集聚,并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建镇,就取名叫“石笋里”。
元初,因海岸东移,下沙盐场本场迁于石笋里,人们称下沙本场为“老场”,称这里为“新场”,故将“石笋里”就改名为 “新场”,并一直沿用至今。
新场镇成镇之时,正值下沙盐场的鼎盛期,盐产量之丰,灶户数之众,在当时曾冠于浙西诸场。新场盐场年产量居浙西27个盐场之首,产量占1/3以上。到了元代之初,浙江盐运使司在新场设立了分司。当时镇区繁荣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有“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第一大镇。明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这样介绍新场:“新场镇距下沙九里,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四时海味不绝,歌楼酒肆,贾街繁华,视下沙有加焉。而习俗浇伪又下沙所无也。延佑初里士瞿时学访吴潜读书处,营置义学,今无遗址可考矣。”
后来因盐场变迁,以及战乱和形势变化等原因,曾几经兴衰,但由于地处本县里护塘内农业区的中心,因此仍不失为本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新场地区行政区划沿革:
1958年,新场镇与新场乡合并,建新场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新场人民公社所辖的新场集镇,复建新场镇,为南汇县县属镇;1959年,析出惠南人民公社、新场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三灶人民公社;1959年;出下沙人民公社、新场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航头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新场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坦直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新场人民公社、大团人民公社、三墩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宣桥人民公社;1984年,改新场人民公社为新场乡;1994年,撤销新场镇、新场乡建制,所辖区域建立新的新场镇;2002年,撤销新场镇、坦直镇建制,所辖区域建立新的新场镇。
奚家厅:
位于新场镇洪东街,分为西厅(洪东街122弄)与东厅(洪东街116号),座北朝南,前面是洪桥港。
奚家西厅,始建于明代,为传统宅院建筑,砖木结构。沿街的门口上方有一门楣,木雕作品,至今有四百年历史。画面是一幅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这门楣至今保存完好,见证着这民宅的历史。走过这临街的穿堂,紧贴着壁的是第一个仪门,砖木结构,因年代久远,风吹曰晒雨淋,已严重损坏。第二进又是一个仪门。仪门两侧的围墙上的砖头还是明代的东西。这二进仪门的左侧还有一个陪弄,这是庆典时佣人们的通道。二进的客厅高爽而深幽,雕梁画栋自是不用说。三进又是一个仪门,此仪门在屋檐下,保存良好。第三进正面是五开间楼房,左右各有二间二层楼的厢房。整个庭院,结构紧凑,气宇轩昴,充分凸显明代建筑简炼而优雅的神韵。
奚家东厅,始建于清末,为三进中西合壁建筑,砖木结构。沿街立面为二层楼,檐口高6.8米。
交通:
塘南专线、新芦专线、新芦专线区间、沪南线、芦杜专线、龙大专线、628路等到新场站(沪南公路新奉公路);
轨交16号线到新场站转乘新芦专线、新芦专线区间等到新场站(沪南公路新奉公路)。
看点:
新场洪东街:
千秋桥(区级文保);
青龙桥、易氏宅、陆氏宅、奚家厅(均不可移动文物);
奚家东厅、胡氏住宅(三普文物点)。
周边看点: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新场古镇;
坦直老街、航头老街。
照片拍摄于201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