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崇明县建设镇——浜镇老街②

标签:
崇明建设镇浜镇龚锡福龚秋霞 |
分类: 乡村集镇老街 |
探寻崇明县建设镇——浜镇老街②
“浜镇”名称由来及历史:
位于崇明县建设镇(原属大同镇)浜东村,近蟠龙路浜镇公路。浜镇建于清康熙后期,因当时有经济实力的敖姓居民首先在此兴建市房,故原名“敖家镇”。后因居住在镇西的李杜诗、镇东的柏谦分别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举人,“敖家镇”改为“鳌阶镇”,含意是“脚踏鳌阶步步高”之意。又因集镇建在南北向弯港两侧的东西向合观街道中间有河浜运粮河,故“鳌阶镇”俗称“浜镇”。
清末民初,浜镇北边的湾港港口是崇明通往海门、启东以至苏北等地的重要港口,浜镇成为各地客商进出崇明北部地区的要道之一,商业十分兴盛,因此浜镇被称为崇明四大名镇之一。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因长江北支滩涂淤涨,航道逐渐北移,湾港港口变乍,船行受阻,使浜镇商业市场逐渐走向萧条。
70年代,由于浜镇北边与东风农场、长江农场接壤,农场人口居住密集,给浜镇集贸市场带来生机,每天早晨赶集人数达千余人次,摊位有百余个。80年代后,由于农场职工逐渐减少,浜镇集贸市场再次步入弱势状态。
在浜镇,龚氏家族可谓赫赫有名。从“东万兴”到“西万兴,由“灵龙街”至“高凉棚”,到处可见这个望族留下的踪迹。故小镇有“浜镇一条街,龚家占一半”之说。
龚氏后裔:
龚秋霞(1916—2004年),原名龚莎莎、龚秋香。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浜镇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十二岁参加上海梅花歌舞团。在该团遍历大江南北,远涉东南亚,进行歌舞表演,成为该团台柱——著名的“五虎将”之一。
1936年登上影坛,参拍的第一部影片《父母子女》。1937年主演了夏衍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压岁钱》一举成名。1938年与1942年,她主演了贺绿汀作曲的《秋水伊人》和主演主唱的影片《蔷薇处处开》。成为一名能歌善舞的多才艺人。并且因与白杨、舒绣文、黄耐霜主演影片《四千金》,而被人们昵称为“大姐”。可以说她当时在中国的影坛是一位炙手可热的红星。在多部影片中她多扮演成平妇女或老妇人形象。由于处于豆蔻,对这些角色她并不满意。在丈夫的劝导下和影片上映后观众对自己的表演大加赞扬,这才坚定了她饰演贤妻良母的形象。这些影片有《凯风》、《寸草心》、《豆蔻年华》等。
2004年9月7日因心脏病在香港去世。享年88岁。
交通:
南同线到浜镇站。
看点:
浜镇老街,龚秋霞宅、龚锡福宅(均为2012年新公布的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
周边看点:
桥镇老街、新河老街;
城桥镇:崇明学宫(市级文保)、唐一岑墓(市级文保)、金鳌山公园、寿安寺、黄家花园(优秀历史建筑)及古树群、曹炳麟住宅(2012年新公布的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
东平森林公园、根宝足球基地。
照片拍摄于201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