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庄行古镇(3)【庄行东街】

标签:
奉贤庄行庄行暴动庄行老街油车桥旅游 |
分类: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庄行古镇(3)【庄行东街】
“庄行”由来及历史:
地处古冈身以西,宋时该地已成村落。镇西圆通庵,建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元末明初,东市已成小集镇,为盛姓聚族而居,名“盛家厍”。明洪武初,有庄姓来此开设庄家花米行,从此,“庄家行”一名代替了“盛家厍”。万历年间称“庄行镇”,米市、花市兴盛。清中叶布业极盛,带来了商业繁荣。明清两朝,庄行商业发达、街市繁荣,有诗赞云:“鱼米庄行闹六时”。据乾隆《奉贤县志》载:“按今世布之佳者,首推松江。而松江之布,尤首推奉贤之庄行”。
2003年11月,奉贤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庄行镇、原邬桥镇建制,所辖区域建立新的庄行镇。
庄行老街:
庄行老街形成于1368年,东西一街有混堂弄、油车弄、名园弄、石皮弄、牌楼弄等建筑,南桥塘市河贯穿整条老街,至今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好,悠久的历史文化、朴实的农家民风,犹如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人杰而地灵。2007年底,老街的修复工程竣工,130米的改造段内街面均由石板铺成,平坦宽敞;两旁商铺门、窗、雕花栏杆等细节之处更彰显其艺术气息,漫步于老街,感受着独有的历史文化,仿佛置身于明清年代的街市之中。
庄行农民武装暴动:
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位于庄行镇东市南端,始建于1967年,1986年重建。
1929年1月21日,由中共奉贤县委组织,在杭果人、陈云、严朴、茅学勤、刘晓等率领下,举行庄行镇农民武装暴动。是日夜7时半,百余人的队伍中除备有17支驳壳枪、2支六寸手枪和一些土手榴弹外,多数人持大刀、铁叉、棍棒、长矛和土枪。暴动队伍高举红旗,每人颈佩红布条标记,分三路向奉贤庄行镇进发。8时半左右,打响进攻国民党公安支局的战斗,毙职员一人,伤警士二人,支局长张同昆逃跑,余者全部缴械。公安支局战斗结束后,另外两路队伍才赶到庄行。暴动队员把鞭炮点燃后放入煤油箱内,冒充机枪震摄敌人。暴动队伍攻占褚泾庙,俘虏三人。商团逃走,公安分队作鸟兽散,全镇的国民党武装,不到一小时全部被解决,暴动队伍占领乐庄行镇。豪绅地主都已逃跑一空,群众将搜查到的田单、契票、债据浇上煤油焚烧,不料成燎原之势,烧毁了一些房屋。10时许,把守路口的暴动队员击毙了企图潜往县城南桥报信的庄行镇地保韩永良。暴动中,共缴获枪30多支,队员张四弟、王多生等三人牺牲。
22日凌晨2时左右,暴动队伍整队集合,宣布已达目的,即令队伍撤出庄行镇。杭果人、陈云、刘晓等立即撤回上海,唐一新、冯阿五、吴大龙、吴三龙等留在当地坚持斗争。茅学勤和高大生等5名红军战士。不幸在上海被捕,2月6日就义。在县境内坚持斗争的中国党员和暴动骨干先后遭到当局迫害,唐一新等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八字桥:
俗名:福善桥。清代同治四年。南北向,三跨3拼石桥。桥面上有铁栏杆。南堍12级石级,北堍9级石级。桥中跨长6.71米,桥宽1.67米,南跨长5.82米,北跨长5.45米,桥高3.45米,北桥引长3.17米,南桥引长5.15米。
交通:
轨交22号线到亭林站,转乘南金线、浦卫线到庄行站;
庄梅线、南金线、浦卫线南松专线、南青专线到庄行站。
看点:
庄行老街、庄行农民武装暴动(区级文保)、八字桥(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油车桥(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周边看点:
亭林老街、法华侨老街、胡桥老街;
南桥城区各文保单位、古树名木;
明代牡丹苑古牡丹(400年,4月中旬前后为花期)、肖塘老街。
照片拍摄于201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