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高桥古镇(13)【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②】

标签:
高桥高桥古镇历史文化陈列馆仰贤堂旅游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 |
探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高桥古镇(13)【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②】
“仰贤堂”由来及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高桥商人沈晋福在界浜(高桥港)边建造了“仰贤堂”。正面看是二进深、五开间的中式宅院,从背面隔河相望,又像是一座建在水上的西式别墅。主楼是一厅两厢房的三层楼房。主楼的东边是二层楼的书房,地下建有密室,屋顶有晒台,当时向东可以看到长江口的海轮,向南可以看到永安公司的霓虹灯。主楼的西边是二层楼的配房,主要是厨房、杂作间等。主楼北面沿街有七间二层楼的街面房。
承建这所住宅的营造商是沈晋福的亲家蔡少祺。他当时在法租界设有营造厂,专门承建西式别墅和装修工程,熟悉西方的建筑技术。所以在设计建造该房屋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如中式格局的房屋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的西洋骨架。“仰贤堂”的内装修非常讲究,客厅的12扇后屏门上装饰着精致的木雕和字画。屏门下部刻有24幅浮雕,内容是传统礼教故事24孝,如 “孝感动天”、“百里负米”、“芦衣顺母”、“涌泉跃鲤”等。在上下厢房里装饰有四套槅扇挂落。槅扇下部是描金字木刻,上部也镶嵌字画,两个槅扇间为盘纹雕花挂落。此外又安装着西式的壁炉吊灯,尤显富丽堂皇。由于是为亲家建房自然格外上心,加上沈晋福有强烈的万事追求牢固的要求,于是在做工用料上都精益求精,才使它不仅经受住了解放战争枪弹、炮火的轰击,而且沿河驳岸和地下室防水层至今牢固如初。
沈晋福:
沈晋福,1886——1933年,高桥人。原来他老家住在高桥城隍庙边,因家境贫困, 14岁到上海当学徒。后来在上海南市开了个“晋泰号”五洋店,经营洋面、洋油、洋皂、洋火、洋蜡。当时称为洋货,属于西方先进工业革命的产物,销路很好。沈晋福发家以后建造了“仰贤堂”。
该宅由于追求高标准,工程费用一加再加,使沈晋福精力交瘁,没等到房屋的内装修完工就卧病身亡,年仅48岁。对于这幢竭尽心血建造的大宅,他只得到了在大厅里入殓出殡的荣耀,而没有真正享用过一天,令人感到扼腕叹息。
沈晋福过世之后,年仅24岁的长子沈人傑接管了晋泰号。开始时生意不错,谁知好景不长,1937年“8.13事变”爆发后,在逃亡路上其长子沈人傑、女婿汪永甘被兵匪抢劫杀害,从此曾经显赫一时的沈家完全破产了。
如今沈氏家族人丁兴旺,事业有成,子孙遍及世界各地。沈晋福的长孙沈寿长年近八旬,是个铁道设计专家,曾任铁道研究院西南分院副院长、研究员,出席过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
解放后,沈家住在东厢房二楼的两间房内,其余房屋作为公房,由房管所出租给15户人家。50多年来,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仰贤堂内乱搭乱建严重,所有的房间甚至一楼大厅都做了多处隔断,沿河阳台上盖起了多处厨房间、卫生间。沿街商铺也开过米店、邮局、电话间等。
2005年高桥镇政府又出资百万对仰贤堂进行修缮,使其原汁原味地恢复了当年的风采。2006年在浦东新区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高桥镇政府利用已经修复的仰贤堂,开办了“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该馆共有600多件展品,95%是真品,多数来自当地民间,贴近高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浓缩了高桥870多年的历史,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桥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乡风民俗等各个方面。
交通:
81路、181路、453路、508路、611路、640路、815路、971路、浦东17路、高川专线等到市七医院(大同路石家街)站,沿高桥西街步行前往。
看点:
仰贤堂(区级文保)、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
周边看点: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高桥古镇;
高行老街。
开放时间及门票:
9:00——16:00,全年开放;
门票:免费。
地址:
高桥义王路1号、高桥东街81-93号。
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高桥乡全图(含现在的高桥、凌桥、高东地区)
照片拍摄于201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