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浦东新区北蔡镇——北蔡老街

标签:
浦东新区北蔡相公殿北蔡老街莲东街 |
分类: 乡镇集镇老街 |
探寻浦东新区北蔡镇——北蔡老街
“北蔡”由来及历史:
北蔡镇在600多年前曾名“北蔡市”。最早见于明嘉靖《上海县志》:“明永乐二年(1404年)八月,建金山卫六千户所囤仓于北蔡市。”由此可见,600多年前,“北蔡市”已有正式建制,注入版图。
北蔡成名,与蔡功和崇庆教寺密切相关。早在宋绍熙年间(1190年前后),有一个叫蔡功的人,迁徙来此择地白莲泾南北段的东岸濒水建宅。宅院有数埭进深,亭台楼阁富丽堂皇,假山栈道布局巧妙,园林鱼池玲珑秀气,家具陈设豪华气派。若干年后,蔡功在白莲泾东西段的北岸,购置土地40余亩,兴建崇庆教寺。宋嘉定元年(1208年),崇庆教寺落成。教寺建造得雄伟壮观,浩瀚宽广。大小佛堂有40余间,陈设佛像200多尊。周围大树林立,名贵花木夹杂其间,正门广场栽有三棵银杏。寺前的白莲泾上架有一座进香桥——香花桥,一时名闻遐迩,四方香客前去进香膜拜,香火鼎盛。寺畔是蔡姓望族聚落——北蔡家宅,日久便成市集。人们把北蔡家宅简呼谓“北蔡”,久而久之,“北蔡”便成了市集之名。
清光绪《南汇县志》记载:“北蔡镇,本有南北二蔡,如华亭之南北钱云……”南北二蔡,即人们常说的“南蔡”和“北蔡”。而且,“南蔡”一词,在《松江府志》、乾隆《南汇县志》等多部志书均有记载,但均未说清“南蔡”之所在地。乾隆《南汇县志》载有“……(北蔡)镇前白莲泾”一语,则清晰可知,“南蔡”和“北蔡”是以白莲泾为界,“北蔡”在白莲泾以北,“南蔡”当在白莲泾南岸。由于南北二蔡地块相邻,蔡姓望族和崇庆教寺在“北蔡”一边,“北蔡”名气比“南蔡”大,日久人们便不分彼此,“南蔡”遂被“北蔡”所包容。
“相公殿”由来及历史:
张相公庙,俗呼相公殿,位于今华夏西路与沪南公路交接处,旧隶属南汇县长人乡二十一保,咸塘北尽处,有古观三进,中间供奉者释道儒人物俱备。张相公古蜀地人,十三岁悬壶行医于此,传某日出诊途中,突见一斑斓大虎,横于道中与其对视,相公见而悚惧,足不能移,然虎无攻击状,惟颌首流泪。相公异之近虎细看,方见一碧玉簪卡于虎喉,遂悟其意,虎向其求救也,乃为去之,虎感相公恩,依依不愿离去,遂作相公坐骑,行医四乡,偕相公广施诊药数十载,声名大噪,乡人感激于名医义虎,遂建殿供奉祭祀。
张相公庙,建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据当地《吴氏家谱》载,吴姓始祖于明正德年间(1502——1522)来浦东北蔡,定居张相公殿北,后子孙聚居处,称为吴家大竹园,则可知至少迄今500年之久。“文革”中相公殿遭浩劫,1975年当地善信发起重修相公殿,2008年值浦东建中环线,工程需占大殿山门,及东西偏殿,蒙当地善信理解体谅,由浦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出资,于大殿南另辟山门,并在殿西侧新建长排厢楼一幢,历时六个月,于2008年7月至12月完工。
交通:
北蔡镇:
451路、614路、624路、779路、794路、974区间、东周线、沪南线、龙大专线、龙东专线、南新专线、浦卫线、塘南专线、塘邵专线、周康9路等到北蔡(沪南路高科西路)站。
轨道交通7号线到芳华路站,可步行前往北蔡镇。
相公殿:
451路、581路、624路、639路、639路空调、779路、969路、975路、992路、东周线、沪南线、龙滨专线、龙大专线、浦卫线、塘南专线、塘邵专线、周康9路等到御桥(沪南路御桥路)站。
看点:
北蔡老街、相公殿。
周边看点: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周浦古镇;
沈庄老街、三林老街。
北蔡虹桥南街
北蔡虹桥南街
北蔡虹桥南街
北蔡虹桥南街
北蔡虹桥南街
北蔡虹桥南街
北蔡虹桥南街
北蔡虹桥南街
北蔡虹桥南街
莲东街
照片拍摄于2013.02.12、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