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金山区亭林镇——松隐禅寺
(2012-05-31 13:55:23)
标签:
金山亭林松隐松隐禅寺古树名木华严塔文物保护华严塔桥银杏旅游 |
分类: 宗教场所 |
探寻金山区亭林镇——松隐禅寺
“松隐禅寺”由来及历史:
松隐禅寺始建于元代至正12年(1352年),原名“松隐庵”,由僧人唯庵禅师(又名德然和尚)所建。唯庵禅师俗姓张,华亭人,七岁到杭州天龙寺出家,后到江苏雾霞山师从石屋禅师,石屋住处庵前有棵松树,浓荫叠翠,覆盖满地。有一天,石屋禅师以手指松树对唯庵说:“子犹是松,后当广荫于人”。又说:“缘在吴淞”。于是手书“松隐”二字给唯庵。唯庵遵师教诲,不久还归华亭赤松溪,结茅而居,闭关三年,修持不出,里人(邻居)奇而敬之。里人吴山舍地捐款,集资为唯庵建庙,于元代至正年间(1357年)竣工,唯庵遂以“松隐”为庵名。
庵建成后23年后,规模日广,殿、堂、斋、寮逐渐具备。明洪武13年(1380年),唯庵募资在松隐庵边建造了华严塔,这使得松隐庵的影响大为扩大。明洪武29年(1396年)唯庵圆寂,明正统12年(1447年),住持道明扩建庵院,除原有华严塔及其他建筑外,还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旁有钟鼓楼。后道明和尚请于朝廷,得敕赐改额为“松隐禅寺”,太史杨宣题额“浦南第一山”。大明宣德年间(1427~1435年),住持无咎大师拓庵为寺,复经显大师等悉心扩展,先后历百年,才使殿阁巍峨,廊庑萦绕,僧侣成群。
“文革”中,寺庙一度被毁与一旦。1991年4月,经金山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并开放松隐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并新建一座建筑面积为 26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由时任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松隐禅寺”额匾。自此,寺庙又香火不断,佛事频繁,诵经梵呗之声,日以夜继寒暑无间。1996年扩建大雄宝殿,2000年松隐禅寺又进行了扩建。
“华严塔”由来及历史:
松隐禅寺内的华严塔,是浦南现存唯一古塔。元代至正年间(1357年)松隐庵建成后23年,即明代洪武13年(1380年),规模日广,唯庵禅师谴徒惠照、道安等募资建塔。因塔内藏有华严真经81卷,故塔名“华严”。
清乾隆40年(1775年)、道光27年(1847年)曾两次重修。1961年遭雷击,塔顶倾斜,政府出资扶正塔心木,但终因年代久远,各层腰檐、平座、围廓等木结构已朽损殆尽。
1962年,华严塔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成立后,交由博物馆管理。
1999年市文管委和金山区人民政府联合拨款,对华严塔进行整修,年底将重现昔日雄姿。
“华严塔桥”由来及历史:
始建于清的华严塔桥,在华严塔边得名,因在塔南,也曾被称为塔阳桥。
桥洞两侧的对联则蕴含浓郁的佛教禅意,一侧为:高蒋跨两邑通流,攘来熙往;华严祛三途业感,钟声塔影。另一侧是:石梁赖善信施财,众警易举;心田为度生宝筏,福果圆成。
拱桥如彩虹似玉带,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民国时,民主革命活动家陈陶遗重建,石桥栏杆雕有石狮,龙门石上刻有“华严塔桥”、“戊辰年建”等字样。
“华严塔桥”由来及历史:
50多年的历史中,松隐禅寺经历了多次风雨的洗礼,两棵苍老的银杏树见证了寺庙的荣辱兴衰,并也亲身经历了历史的风雨。一棵被焚烧过的银杏仍然顽强地活着,黑黑的树干记下了那特殊年代的愚昧和无知。当地人介绍,“文革”期间,有一天,一个村民看到一条蛇钻进了树里,就用柴禾沾上油堵住树洞,然后点火焚烧。或许是佛主保佑,经历这一场灾难的银杏居然幸运地活了下来。
交通:
莲金专线、南金线、莘金专线、金漕线等到亭枫公路松前路车站。
看点:
松隐禅寺、华严塔(市级文保)、华严塔桥(区级不可移动文物)、银杏*2(650年);
周边看点:
朱泾:东林寺、东林寺大殿(市级文保)、孙旭初宅(区级文保)、金山公园、朱泾老街;
亭林:亭林老街、亭林古文化遗址(市级保护地)、古松园罗汉松(650年)、后岗老街。
松隐禅寺
照片拍摄于201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