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补差如何补
(2016-03-23 20:53:28)
标签:
丁老师三年级 |
一、“补差”前先“补甜”
“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其本身所显现的学习成绩相对于优等生来说就差很多,往往在众人眼中是个“笨小孩”。由此,这类学生往往不受重视,更别说是受到赏识了。他们不仅会受当众亮分批评的待遇,还会因为学习成绩差常常被同学看不起、被家长数落他们的不是。而众人的这些做法又使他们倍感自卑,甚至有的存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老师的急躁,同学的讥笑,家长的数落成了他们前进的阻碍。我们一些老师的心态是:要想差生好,就说差生绝对差;要想差生行,偏说差生很不行。本来“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可能还是抱有一点希望,却在有些老师的一次次训斥中、同学的冷眼孤立中、家长的打骂责罚中变得信心全无。南京的家庭教育专家周弘强调:“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我认为:“学困生”不是没有优点、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我们老是戴着变色眼镜看这群孩子。我们看好学生哪儿都好,看“学困生”哪儿都有问题,哪怕这些学困生已经很努力了,只是缺少方法,或者是属于慢热型的,我们会吝啬对这些孩子使用能加以鼓励的赞美之词。从一些优秀的教师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教师多去发现学生每个细小的优点和进步,然后大加赞赏,日积月累,永远的对身边的孩子抱有希望,期待他们的求知欲能够“星火燎原”,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我能行”中找到感觉、尝到甜头,他们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从点点滴滴的成功体验中不倦地追求更大的成功。
二、“补差”中要“补懒”
常常听说,某学校的老师要求“学困生”去测智商,鉴定一下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若IQ指数不达标便能办出一份弱智证明,期望以一纸证明能够让这些孩子学得轻松一些,当然顺其自然的,这些“学困生”的老师也能放低分数的标准教得轻松一些。可是,许多“学困生”并不是智力问题,他们是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一切的根源我归结于一个“懒”字。这个“懒”包括思想的懒惰和行为的懒惰。思想的懒惰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上,行为的懒情主要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学习态度决定着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反过来影响着学习态度。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平时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干什么都马马虎虎,就会形成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所以说“态度一变,方法就无限”。要转差,须转“懒”。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必须端正。教师要经常性的通过他们自身的学习和身边的案例,让他们知道学习不仅是重要的,还是生活中必须的、有用的、有趣的、好玩的,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在劝导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唐僧讲经”的方法,既要苦口婆心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要标本兼治,恩威并施。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和行为上的懒惰,只有端正了学习态度和纠正了学习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补差。
三、“补差”更要“补缺”
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这样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感觉优秀的学生大多相同,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各有各的不同。其中不乏存在基础较差、知识脱钩等诸多问题并存的“学困重灾”生。因此教师在补差过程中一定要分析存在问题个体的学困原因,要因材施教、因差施教。老师要知道每个学生的知识缺口是什么、为什么缺、怎样补缺,再有针对性地“补缺”,这样的“补缺”才是有的放矢,才能立竿见影,切忌“全补”(如上大课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似的啥都补)、“错补”(就是诊断错误,瞎处理)、“偏补”(就是关键点没找准,该补的少补漏补,不需要补的却大补特补)、“乱补”(就是无准备地补、随意地补)、“不补”(随意放任,索性放弃不管)等。
四、“补差”后会“自补”
有的教师在补差过程中老是抱怨,怨学生本身太笨,怨先前学的基础太差、怨家长不愿意配合。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不仅弄得自己一身疲惫、一筹莫展,而且也打消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农民种庄稼,当庄稼长势不好时,如果他去埋怨庄稼、诅咒老天,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农民是活该挨饿的。同理,当我们在转变“学困生”的过程中发现“补差”无效或者低效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是老责怪学生、抱怨家长。我们要多问问自己: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效率不高或没有切中“学困生”之所以学困的命脉要害,是不是我们对“学困生”的问题分析得不准确、不透彻,是不是我补差盲目、缺乏适应性,是不是我的补差策略还不够科学,是不是我在补差过程中心急气燥、态度欠佳,等等。教师在补差的行为中要学会经常反思,在确定为“学困生”补差时首先应为自己补差,要学会把我们在为“学困生”补差时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视为一种挑战,用积极的情绪调整自身的行为偏差,尤其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好心态决定好命运”,当也只有当我们有了一个补差的好心态作为前提,辅以科学有效的方法作为指导,加上教师、学生、家长持之以恒的三方合力,那么,我们就能看到“学困生”的状况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正在逐渐改善,他们将会尽快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我们,也会从他们的进步中收获作为教师的那份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