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大佛殿的传说
(2013-07-13 16:35:28)
又过了不知多长时间,人们见大佛露天坐在那里,风吹、日晒、雨淋,已渐有剥落现象,颇觉不妥。便倡议捐金,依山傍势,就着大佛盖起了一座大殿,继而又修起了陪殿、陪房和山门,渐次形成一处较有规模的佛殿建筑。名曰“大佛殿”。这殿究竟修于什么年代,不得而知。明代嘉靖丙辰年(1556)的《重修大佛殿记》碑记载说十八盘下“有殿,名曰‘大佛殿’。其基远矣!其远而未泯者,佛恩之无疆也。“
佛殿既成,住持人和佛僧则不可或缺。于是,大佛殿里有了和尚。开始数人,后来,渐次发展到数十人。他们除了做好佛事之外,还开荒种地,饲养家禽,自食其力,丰衣足食。整个殿内是诵经念佛,声声不断,香烟缭绕,一派兴旺景象。
除此之外,最让人们称道的,是和尚在寺外南北通道之旁,支起一口大锅,常年免费为路人供应茶水。因为此通道是“南北奔走之必经之地”,“土农商旅”、“迁客骚人”、“朝往暮归而不绝”。在此之前,所有的过路之人往往因为沿途无水,而最怕走这数十里的峰岭小道。自从大佛殿的和尚们免费供应茶水以来,人们不再为此而发愁,常常是到达大佛殿后,稍事休息,饮上几碗甜甜的茶水,顿觉精神大爽,浑身是劲。然后道一声谢,继续赶路。其他的人,如牧羊的,放牛的,砍柴的,采药的,也都把大佛殿作为落脚点,到此休息饮茶。这种免费供茶水的义举究竟坚持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大佛殿的最后一个和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死去,供茶活动暂时停止。而那时的老人们说,他们小时侯还经常到大佛殿去喝茶,可见其年代之久。这种免费供茶的义举,远近闻名,人人皆知。后来人们据此不无幽默地创造了一句歇后语,在受到别人的怀疑时,往往一拍肚子,说道:“我这是大佛殿的和尚——管查(茶)。”
人们对于大佛殿的和尚免费供茶之举,是啥时候提起,啥时候赞不绝口。因此,在这种活动停止十数年后,从九十年代起,一些善男信女又在大佛殿继续施行免费供茶。不禁供茶,而且管饭。并在山门处贴一招贴:“管茶管饭”,行人见了,倍感亲切。
大佛殿除了行善事出名外,其他地理环境也十分令人向往。其处“环围皆山,怪石岩,古木参差”,僻静优雅。悠悠深谷之中,坐落寺院一座,其气氛就显得庄严肃穆。现存建筑有山门、东西两陪殿和大殿。山门为硬山式建筑。山门西侧有掖们,亦为硬山式。从山门或掖门皆可入内,通过十余米甬道即为大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依山傍势建在崖壁之前,其后墙即为崖壁,崖壁的一部分向前伸出,形成一神台。神台上端坐着佛像一尊,为就崖题凿造而成。佛像通高3.4米,其中头高0.9米,身高1.55米。佛像雕刻技法娴熟,形象栩栩如生,气魄雄伟,造型优美,比例匀称。观其风格,似有唐代之风。虽然传说是佛自现法身,但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所造,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石刻艺术。
大佛殿前有古黄榆树一株,树围4米,枝桠横生,老树干内又长出新树,极像老前辈庇护着下一代,观之使人倍觉老树慈祥可亲,新树幸福无比。
大佛殿为一佛寺,因免费供茶行善事而闻名。事情不大,却引起辈辈人的津津乐道,啧啧称赞。说明了只要与人为善,事无大小,都可得之民心,容之天理。提示人们尽可以此为榜样,去仿之效之,以期天下太平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