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读史札记
(2016-05-13 16:34:58)
标签:
学习历史 |
分类: 读书 |
近十几年来,不断地有影视公司以唐朝神探狄仁傑的故事为材料拍电影和电视剧。唐朝神探和著名宰相狄仁傑的故事也因此家喻户晓,众所周知。但是,影视里的人物形象和史书的记载有所出入,读《旧唐书·狄仁傑传》,并且与《新唐书·狄仁傑传》相对照阅读学习,让我对他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过去唐史的研究中,有部分对狄仁傑单方面的研究,我了解的有对狄仁傑的家世追溯研究,对狄仁傑的生、卒年的考究,还有两唐书《狄仁傑传》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等。
《新唐书》和《旧唐书》中记载了不少狄仁傑的事迹,但有关狄仁傑家世的记载仅寥寥数笔,语焉不详。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人,似乎过分简略了。《旧唐书·狄仁傑传》开篇记载“狄仁傑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新唐书·狄仁傑传》开篇对他家世的介绍更简洁,一句“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简单带过。现今,在太原市南端出口处的建南长途汽车站旁,有一个名叫狄村的村庄,据历代史志多处记载,太原狄村就是狄仁傑的故里,但现存除传说是狄仁傑母亲手植唐槐一株外,别无它物。
虽然两唐书和一些史志都说狄仁傑为太原人,但是,随着在狄仁傑故里附近发现其祖先墓志,有对其家世追溯的研究证实狄仁傑的祖先是羌人,他是夷狄之后。
我认为两唐书等史籍在涉及狄仁傑家世时隐晦其词和语焉不详,正是体现了在封建社会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同时,我认为狄氏家族对家世的态度也是故意淡化,即便已经成为大唐名相的名门望族,但还是难以脱离以出身夷狄为耻辱的自卑感。
我认为,虽然《唐狄仁杰卒年考辨》所给论点和论据充足,而且猜测和推理得当,说法合乎情理,但是,如果今后能见到狄仁傑墓志出土,他的卒年当可得到更准确和更有说服力的确证。
我在参照阅读两唐书《狄仁傑传》中,发现两唐书对狄仁傑明显褒扬,称他勤于吏职,重视人民,持法有道,举贤用能,政能突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都没有发现有记载他的弱点等方面。而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发现《旧唐书》卷九十三,《娄师德传》中记载:“初,狄仁杰未入相时,师德尝荐之,及为宰相,不知师德荐已,数排师德,令充外史。”可见,人非圣贤,狄仁傑也有普通人的弱点。也许是为了避免重复,两唐书中的《狄仁傑传》都没有选入这一段,但这样使得我们难以全面审视和整体把握这个人物。因此,提醒了我,在读史的时候要广泛阅读史料,参照互现阅读。
《旧唐书·崔玄传》读史札记
《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中《崔玄传》记载“寻以预诛张易之功, 擢拜中书令, 封博陵郡公。中宗将授方術人郑普思为秘书监,玄暐切谏,竟不纳。寻进爵为王, 赐实封四百户”。而《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中《崔玄传》却记载“以诛二张为中书令、博陵郡公。⋯⋯俄拜博陵郡王⋯⋯赐实封五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知都督事”。两唐书中,皇帝赐实封的数字不一,一为“四百户”,另一为“五百户”。
《旧唐书·宋璟传》读史札记
《旧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四十六中《宋璟传》记载“七年,开府仪同三司王皎卒,及将筑坟,皎子驸马都尉守一请同昭成皇后父窦孝谌故事,其坟高五丈一尺。”而《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九中《宋璟传》却记载“皇后父王仁皎卒,将葬,用昭成皇后家窦孝谌故事,坟高五丈一尺。”两书中对皇后父的姓名记载不一,这里的皇后是指唐玄宗的废后王皇后。据《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废后王氏传》记载“先天元年,为皇后,以父仁皎为太僕卿,累加开府儀同三司、邠国公”和《新唐书·后妃传上·玄宗王皇后传》记载“阿忠,后呼其父仁皎云”,两唐书中关于王皇后传里,她的父亲皆记载为“王仁皎”。因此,我认为《旧唐书·宋璟传》中“七年,开府仪同三司王皎卒,及将筑坟,皎子驸马都尉守一请同昭成皇后父窦孝谌故事,其坟高五丈一尺”,“王皎”应改为“王仁皎”。
读《旧唐书》九收获和感悟
第一次看原始典籍和写读史札记,收获和感悟颇多。
首先,明显觉得自己看古文和繁体字的能力非常有限,导致看书过程中缺乏耐性和毅力。但是,耐心地看下来,对古文和繁体字阅读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第二,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光顾着看《旧唐书》,会觉得比较无趣,而且印象不深,也没有什么收获。后来找到《新唐书》相对应的文章来参照着读,收获和感悟会较多。还有,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教材提出的一些质疑,给了我很大的思维启发。让我在阅读典籍中,对人物的字、号、姓名、生卒年月、官职、一些地点和一些数字等方面大胆作出质疑和想方设法求证。
第三,大学第一学期修的《文献学》里面的知识对写读史札记有一定的启发,尤其是在校勘方面的意识。所以,觉得虽然大一上学期学《文献学》,一开始很难接受,但是,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基础,为在阅读原始典籍过程中提出疑问等提供思维方向。
2014年,大一下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