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庄是我的故乡,在阜平县城以南30多里,从阜平汽车站坐客车到福子峪村口下车,再沿村村通水泥路走8里地,才能进村。小村东西走向,北边背靠大南山,南边面向流泉河,一条水泥路从村中穿过,路边有一棵百年老槐树,向南不远就是我家的老宅。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向阳庄全村200多户人家,刘姓大约占一半,他们属于同一个家族。他们的祖先是清朝乾隆年间由井陉县北陉村迁徙到阜平县石坊村,后有一支又迁居向阳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阜平县城南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边区政府保卫部就住在向阳庄,我家的三间小南房曾是边区八一小学旧址,是现在北京市八一中学的诞生地。
50多年前我7、8岁时,奶奶病重,我随父母第一次回老家。如今我仍依稀记得:在定县下了火车,乘坐一辆敞篷汽车一路颠簸到了阜平县城,我一个堂叔伯大哥赶着一辆马车到县城接我们,顺着阜平至城南庄的土路到槐树庄,下了河漕,沿着流泉河边沙滩小路回了村。
那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在向阳庄,吃红薯面,看到大伯在灶台大锅里和面,红褐色一团,我以为是红焦土,好奇地问:“大伯,你和泥干什么?”
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不过当时最高兴的就是可以吃到甜甜的枣面。
向阳庄原名沟漕村,村名大概源于附近的沟漕河。关于村名,阜平县流传着一个笑话:有人问沟漕村人:“你是哪哩?”答曰:“沟漕哩。”因“沟漕”与“狗操”谐音,沟漕村人觉得不雅,村里老人们在一块商量,决定改名“仁义村”,但又被人念成“人日村”。“文革”中,许多村子改了名,沟漕村也改名向阳庄。“文革”结束后,改了名的村子都恢复了原名,而向阳庄却一直沿用至今。
向阳庄

村中的大槐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