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故宫金銮殿顶为何有“十兽”,太和殿上的第十个小兽是什么?
(2012-03-09 06:54:02)
标签:
杂谈 |
故宫金銮殿顶为何有“十兽”,太和殿上的第十个小兽是什么?
看电视《故宫》,提到在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而太和殿的屋角却有十个小兽;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只有“金銮殿”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才只有九样,其他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名为“金銮殿”,它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是明代第三个皇帝朱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为“皇极殿”。“皇极殿”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第一个皇帝福临,顺治二年(1645年)始改称为今名的“太和殿”。
太和殿(以下俗称“金銮殿”)顶与全国各地许多宫殿顶上的装饰不同,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殿顶的正脊和岔脊(亦称“垂脊”)上的装饰,不仅使用了黄彩琉璃瓦制作的装饰物,而且殿顶的岔脊兽是唯一十样俱全的。
“金銮殿”正脊上的装饰物,名叫“鸱吻”,是用13块中空的黄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古建上称“十三拼”)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一位“龙子”;
北京“金銮殿”是世界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除殿顶上的一条正脊外,在两层重檐上,各有四条垂脊(亦称“岔脊”),两层重檐有八条垂脊;而每一条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八条“垂脊”上,共有88个仙人走兽的装饰。但每条垂脊上的装饰物都是一样的。
据《大清会典》里记载,最前面的是“骑风仙人”,后面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对于这十样形象各异的走兽、各自均有“来历”。
“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它是皇权神圣的象征;
“凤”属于鸟中之王,取“凤”也是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狮子”始传于佛教,据《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手指天,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獬豸”《异物志》中载:“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是公正的象征;
“狻猊”也是龙子之一,非龙似狮又似马,因它形象似雄狮,用作镇兽;
“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
“斗牛”是古代传说的一种虬龙,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
“行什”前面九个都在书上见过,各有蕴义,最后这个却闻所未闻,而且那个名字,怎么看都是个“排行第十”的诨名,不像是本名。它象征着什么,为什么单单出现在太和殿的屋角?
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传说:齐国国君齐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小兽安放在古建筑上呢?排列顺序:
1、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2、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3、狮子,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海马,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5、狻猊(音酸泥),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
6、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7、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8、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9、行什。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一处,就是在太和殿上,这最后一个行什是太和殿独有的,举世无双;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古代皇家拿什么来镇殿?太和殿的房梁之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镇殿之宝?在太和殿300年大修之际,故宫近日披露了太和殿中隐藏的五座神秘符牌。这五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符牌由于雕刻着镇殿神符,故又称为“符板”。正中央的一块符牌高约37.5厘米,宽23厘米,以产于东北的高丽木所制,前置香炉、蜡台、灵芝五供。符牌正面由上而下共分为四层,由佛教护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图组成,背面由镇殿七十二符组成,可谓是一道镇殿灵符。
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降旨在养心殿安黄铜符板一块,太和殿和乾清宫分别安木符板各一块。据此可知,此处符牌至少有一块应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故宫专家介绍,雍正九年,正是雍正帝被病魔缠身,让道士为其治病之时。此牌上的佛教经咒中既有汉传佛教经典的经咒,又有藏传佛教的心咒和咒牌,显然是汉藏合一的形式。
以上是引经据典,下面才是博主原创:对“行什”一直没有正解,博主早在2005年就曾偶尔说过这个出处;因为所言太过偏离世俗,所受抨击颇大,各位看官且当我是痴人说梦,一家之言,笑笑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