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坡一首诗——《指月录》本如。譬如陶师埏埴成器

(2011-12-30 09:53:08)
标签:

公案

宗尝梦神人报曰。请陛下发菩提心。

因早朝宣问左右街。菩提心作么生发。

无对。
  雪窦代云。实谓古今罕闻。

 

 

茶陵郁山主。

不曾行脚。因庐山有化士至。论及宗门中事。

教看,“僧问法灯。百尺竿头如何进步。灯曰恶。”凡三年。

一日乘驴度桥。一蹋桥板而堕。忽然大悟。

遂有颂云。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因兹更不游方。师为白云端禅师得度师。

 

 

 

唐朝因禅师。

微时尝运椎击土次。见一大块。戏椎猛击之。应手而碎。豁然大悟。

 

 

楼子和尚。

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氏。

一日偶经游街市间。于酒楼下整袜带次。闻楼上人唱曲云。“你既无心我也休。”忽然大悟。

因号楼子焉。

 

 

 

神照本如法师。

尝以经王(此字应讹)请益四明尊者。

者震声曰。汝名本如。

师即领悟。

作偈曰。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临安府上竺圆智证悟法师。

台州林氏子。依白莲仙法师。问具变之道。

莲指行灯曰。如此灯者。离性绝非。本自空寂。理则具矣。六凡四圣所见不同。变则在焉。

师不契。后因扫地诵法华经。至“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始谕旨告莲。莲然之。

 

师领徒以来。常患本宗学者。胶于笔录。至以天台之传为文字之学。南宗鄙之。

乃谒护国此庵元禅师。夜语次。

师举东坡宿东林偈。

(坡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

庵曰。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

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曰。是门外汉耳。(哈哈,苏东坡!)

曰和尚不吝。可为说破。

庵曰。却只从这里。猛着精彩覰捕看。若覰捕得他破。则亦知本命元辰落着处。

师通夕不寐。及晓钟鸣。去其秘蓄。

以前偈别曰。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这汉思量了。一夜却寱语。东坡门外汉。这汉未及门)

(——不识庐山真面目)

持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门外汉。

(且道是赏伊,罚伊。莫错好)

师礼谢。

俄有化马祖殿瓦者。求语发扬。

师书曰。寄语江西老古锥。从教日炙与风吹。不是儿孙无料理。要见冰消瓦解时。

此庵见之笑曰。须是这阇黎始得。

 

 

 

公期和尚。

因往罗汉。路逢一骑牛公子。

师问。罗汉路向甚么处去。

公子拍牛曰道道。

师喝曰这畜生。

公子曰。罗汉路向甚么处去。

师却拍牛曰道道。

公子曰直饶恁么。犹少蹄角在。

师便打。

公子拍牛便走。

 

 

 

 

福州山东云顶禅师。

有居士问。洞山道。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未审是甚么物。

师曰。担铁枷,吃铁棒。

曰天地黑,山河走。

师曰。阎老殿前添一鬼。北邙山下卧千年。

曰快活快活。

师曰。也是野狐吞老鼠。(公案!)

 

 

 

昔有一老宿。

一夏不为师僧说话。

有僧叹曰。我只恁么空过一夏。不敢望和尚说佛法。得闻“正因”两字也得。

老宿闻乃曰。阇黎莫嘶速。若论正因。一字也无。道了扣齿云。适来无端。不合与么道。

邻壁有一老宿闻曰。好一釜羹。被一颗鼠粪污却。
  雪窦代云。谁家釜里无一两颗。
  

 

 

 

又一老宿。

畜一童子。并不知轨则。

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

晚间见老宿外归。遂去问讯。老宿怪讶。遂问童子曰。阿谁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

老宿唤其僧来。问上座傍家行脚。是甚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

谁教上座教坏伊。快束装起去。黄昏雨淋淋地被趁出。(老庄)
  法眼云。古人恁么显露些子家风甚怪。且道意在于何。

 

 

 

 

昔有二庵主。旬日不相见。忽相会。

上庵主问下庵主。多时不相见。向甚么处去。

下庵主曰。在庵中造个无缝塔。

上庵主曰。某甲也要造一个。就兄借取塔样子。

下庵主曰。何不早说。却被人借去了也。
  法眼云。且道是借他样。不借他样。

 

 

 

 

 

昔有一老宿曰。祖师九年面壁。为访知音。若恁么会得。吃铁棒有日在。(是啊)

又一老宿曰。祖师九年面壁。何不惭惶。若恁么会得。更买草鞋行脚三十年。
  琅琊觉云。既不然。且道祖师面壁意作么生。良久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昔有一老宿。

因僧问。师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审全个甚么力。

老宿曰。不欺之力。(力量)
  法眼别云。不会古人语。

 

 

 

 

昔有婆子。

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

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

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女子举似婆。

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

遂遣出,烧却庵。

 

 

 

 

昔有婆子临斋。入赵州法堂云。这一堂师僧。总是婆婆生得底。唯有大底孩儿。五逆不孝。

州才顾视。婆便出去。

 

 

 

 

肇法师在姚秦。

临刑时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玄沙云。大小肇法师。临死犹寱语。

 

 

 

双溪布衲如禅师。

因嵩禅师戏以诗悼之曰。

继祖常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常在道。识病懒寻医。貌古笔难写。情高世莫知。

慈云布何处。孤月自相宜。

师读罢,举笔答曰。

道契平生更有谁。闲卿于我最心知。当初未欲成相别。恐误同参一首诗(啊)!

投笔坐亡。

六十年后。塔户自启。真容俨然。

 

 

 

 

处州法海立禅师。

因徽宗革本寺作神霄宫。

师升座谓众曰。都缘未彻。所以说是说非。

盖为不真。便乃分彼分此。

我身尚且不有。身外乌足道哉。

正眼观来。一场笑具。

今则圣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头添个冠儿。算来有何不可。

山僧今日不免横担拄杖。高挂钵囊。

向无缝塔中安身立命。于无根树下啸月吟风。

一任乘云仙客。来此咒水书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升。堪报不报之恩。以助无为之化。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啊!)

然虽如是。且道山僧转身一句。作么生道。

还委悉么。掷下拂子。竟尔趋寂。

郡守具奏。诏仍改寺额曰真身。
  

 

 

又汝州天宁明禅师。

改德士日。登座谢恩毕。乃曰。

木简信手拈来。坐具乘时放下。

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

即敛目而逝。

 

 

 

 

幽栖禅师。

因僧为师造寿塔毕。

师乃领众看塔。即入塔内端坐云。

一客不烦两主人。便告寂。

众僧竞唤云。和尚许多年住世。不可便即恁么去。遂舁归。主事办斋了。

师复上堂告众曰。不得唤作是。不得唤作非。汝唤作甚么。

时有僧出。承闻和尚有言。不得唤作是。不得唤作非。未审唤作甚么。

师便珍重告寂。

(幽默)

 

 

 

 

魏府老洞华严。

尝示众曰。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所作所为处。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

又曰。时当缺减。人寿少有登六七十者。汝辈入我法中。整顿手脚未稳。早是三四十年。

须臾衰病至。衰病至则老至。老至则死至。前去几何。尚复恣意。何不初中后夜纯静去。

 

文潞公镇北京。洞老来谒别。

文潞公曰。法师老矣。复何往。

对曰。入灭去。

潞公笑谓其戏语。归与子弟。言其道韵深稳。谈笑有味。非常僧也。使人候之。果入灭矣。

叹异久之。及阇维亲往视火。

以琉璃瓶置座前祝曰。佛法果灵。愿舍利填吾瓶。言卒,烟自空而降。布入瓶中。烟灭如所愿。

潞公自是竭诚内典。恨知之暮也。

 

 

 

太瘤蜀僧。

居众尝叹佛法混滥。异见蜂起。

乃曰。我参禅若得真正知见。当不惜口业。遂发愿礼马祖塔。长年不辍。

忽一日塔放白光。感而有悟。后遍至丛林。勘验老宿。

过雪窦山前云。这老汉。口里水漉漉地。(——笑——)

雪窦闻其语。意似不平。及太见雪窦。窦云。你不肯老僧那。

太云。老汉果然口里水漉漉地。遂摵一坐具便出。(哈哈!)

直岁不甘。中路令人殴打。损太一足。

太云。此是雪窦老汉使之。他日须折一足偿我。后果如其言。

太后至都下。放意市肆中。

有官人请居家供养。太屡告辞。

官人确留愈加敬礼。每使侍妾馈食。

一日见官人至。故挑其妾。官人以此改礼。遂得辞去。

不数日闹市中端坐而化。

 

 

 

 

欧阳文忠公。

昔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

至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霜清鸟啼。风物鲜明。

文忠休于殿陛。旁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文忠异之。

问曰。道人住山久如。对曰甚久也。又问诵何经。对曰法华经。

文忠曰。古之高僧。临生死之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耶。对曰。定慧力耳。

又问。今乃寂寥无有何哉。

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

文忠大喜。不自知膝之屈也。
  (谢希深。有文记其事。)

 

 

 

 

盐官会下。有一主事僧。忽见一鬼使来追。

僧告曰。某甲身为主事。未暇修行。乞容七日得否。

使曰。待为白王。若许即七日后来。不然须臾便至。言讫不见。

至七日后。觅其僧了不可得。

后有人举问一僧。若被覔着时。如何抵拟他。
  洞山代云。被他觅得也。(笑!)

 

 

 

 

昔有官人。作无鬼论。中夜挥毫次。忽见一鬼出云。汝道无。我聻(呢)。
  五祖演云。老僧当时若见。但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呱呱。

 

 

 

昔有古德。一日不赴堂。侍者请赴堂。

德曰。我今日在庄上吃油糍饱也。侍者曰。和尚不曾出入。

德曰。汝去问庄主。者方出门。忽见庄主来谢和尚到庄。
  径山杲颂云。和尚不赴堂。庄主谢临屈。“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 ”!

(颂古指为南泉事。会元列鹅湖孚章中。)

 

 

 

 

昔有外道。问一入定僧云。

轮王众生种。非佛非罗汉。不受后有身。是甚么义。

僧便入定以问弥勒。

却出定述弥勒语答云。

譬如陶师埏埴成器。

 

 

 

唐僧元晓者。

海东人。初航海而至。将访道于名山。

独行荒陂。夜宿冢间。渴甚。引手掬于穴中得泉甘凉。

黎明视之髑髅也。大恶之。尽欲呕去。

忽猛省大叹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髑髅不二。

如来大师曰。三界唯心。岂欺我哉。

遂不复求师还海东。疏华严经。
  

 

 

 

林间录曰。

 

玄沙备禅师。薪于山中。旁僧呼曰。和尚看虎。

玄沙见虎顾僧曰。是你。

 

灵润法师山行。野烧迅飞而来。同游者皆避之。

润安步如常。

曰心外无火。火实是心。谓火可逃。无由免火。火至而灭。

 

严阳尊者。单丁住山。蛇虎就手而食。

 

归宗常公刈草。见蛇芟之。

傍僧曰。久闻归宗。今日乃见一粗行沙门。

常曰。你粗我粗耶。

吾闻亲近般若。有四种验心。谓就理。就事。入就。出就。

事理之外。宗门又有四藏锋之用。亲近以自治。藏锋之用以治物。

 

唐修雅法师。听诵法华经歌。

山色沉沉。松烟幂幂。

空林之下。盘陀之石。

石上有僧。结跏横锡。

诵白莲经。从旦至夕。

左之右之。虎迹狼迹。

十片五片。异花狼籍。

偶然相见。未深相识。

知是古之人今之人。

是昙彦是昙翼。

我闻此经有深旨。觉帝称之真妙义。

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经之旨。

可怜弹指及举手。不达目前今正是。

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

光辉一万八千土。土土皆作黄金色。四生六道一光中。狂夫犹自问弥勒。

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驴乘匪端的。(!!)

我亦当年不出户。不欲红尘沾步武。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行行皆宝所。

我亦当年爱吟咏。将谓冥搜乱禅定。今日亲闻诵此经。何妨笔研资真性。

我亦当年狎儿戏。将谓光阴半虗弃。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聚沙非小事。

我昔曾游山与水。将谓他山非故里。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山河无寸地。(!)

我昔心猿未调伏。常将金锁虗拘束。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无物为拳拲。(!)

师诵此经经一字。字字烂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

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

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肠,饭之腑。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

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经中盲。

合聪不聪。合明不明。辘轳上下。浪死虗生。

世人总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世人总识师之形。何人能识师之名。

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

如是则非但人恭敬。亦合龙赞咏,鬼赞咏,佛赞咏。岂得背觉合尘之徒。不稽首而归命。

 

僧文通慧者。河南开封府白云寺僧也。

其师令掌盥盆。偶有市鲜者。濯于盆。文恚击之。遽陨。

因潜奔华州总持寺。久之为长老。盖二十年余矣。

一日忽语其徒曰。二十年前一段公案。今日当了。众问故。

曰日午当自知之。遂趺坐以俟时。

张浚统兵至关中。一卒持弓矢。至法堂瞪目视文。将射之。

文笑曰。老僧相待久矣。

卒曰。素未相面。今见而恚心不可遏。即欲相戕何耶。

文语以昔故。

卒遽说偈曰。

冤冤相报何时了。

劫劫相缠岂偶然。

不若与师俱解释。(!)

如今立地往西天。

视之已立化矣。

文即索笔书偈曰。

三十三年飘荡。做了几番模样。

谁知今日相逢。却是在前变障。(!)

书毕泊然而化。

(一统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