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谷纪--第十五章 梅瑟凯旋歌

标签:
365圣经出谷纪释义 |
分类: 出谷纪 |
第十五章 梅瑟凯旋歌
http://cloud.189.cn/t/vIz2eyVBBbUf (出谷纪第十五章释义.mp3)

关于本凯旋歌着作的时期,学者们的意见非常纷纭。大致上说来,有人主张是非常晚期的着作,是巴比伦充军时代的产品。另有人谓是达味时代的着作;另有些学者则保持传统的观念,认为是以民甫在客纳罕地定居之后的作品。这些针锋相对不同的意见,很久以来相持不下。到了我们的时代,由于考古学的昌明,尤其是由于谷木兰的大批出土文物,以及许多乌加黎特古代文物的出土,使我们更为正确无误的知道,这是一篇非常古老的诗歌。虽然其间有几点为后人所加添的插句,但它基本上是很古老的着作,甚至于有人说,它很可能追溯至以民出离埃及的时代,或者至少是公元前第十世纪的产物。
1-11节 埃及人大败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5:10
15:11
12-21节 各民族皆大惊失色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15:21
第 12节所述很可能就是指户 16:30, 32而言,是当科辣黑及其同党达堂和阿彼兰联盟作乱时,天主以惩罚处置了他们,令地面裂开,将他们吞了下去。如此天主巩固了梅瑟在百姓面前的权威,就如他现今在埃及人面前,藉着伟大惊人的奇迹,罚了埃及人而确定了梅瑟的地位和声威一样。如今天主以自己无限的慈爱,引领百姓进入自己的「圣所」,也就是进入了天主所预许的福地,那是天主的产业,而天主将这产业赐给了自己特选的百姓以色列。天主将百姓自埃及领出来,不只是为救他脱离为奴之地,获得自由,而是更积极为了使它占领天主早已数次向他们的祖先所预许过的福地(咏78:54)。以民为进入上主的福地,要经过一段颇长的路程,又要度过四十年之久的岁月。在这期间天主利用他大能的手臂,保护、照顾、引导了他的百姓,使一切将要同以民接触的外邦民族,无不大惊失色,战栗害怕。培肋舍特人、厄东人、摩阿布人,以及客纳罕的一切居民,无不对以民感到恐惧惊惶,起敬起畏(14,15节)。的确天主用各式各样的奇迹异能拯救了自己的百姓,因此以色列民族有充分的理由来感谢赞颂自己的上主天主,天主对百姓所分施的恩惠,实在太多太大了。「上主引领了他们……培植了他们」(17 节)。耶路撒冷将是以民宗教和政治的中心,也是上主天主在自己百姓间所居住的地方。他将永远在那里居住,永远为王,永远同自己的百姓住在一起(18节)。
第十九节被学者们认为是另外加上去的一句,目的在提醒人们,本赞歌的中心思想、原因和目的、它的笔调与上下文颇不一致,虽被放在诗歌之中,却使人有格格不入之感,这在原文上特别明显。
古代的妇女对凯旋归来的男子,总是载歌载舞的表示欢迎。这种习俗至今仍见于旷野中的游牧民族。例如伯都音人就照行不误(见民11:34列上18:6,7)。在这里我们亦见到梅瑟和亚郎的姊妹米黎盎,手中拿着鼓,带领着歌唱跳舞的妇女们,与百姓同欢共庆以民的得救。这里只提到「亚郎的姊妹」,而没有提及梅瑟的名字(20节),使人觉得奇怪。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亚郎年纪较大,其二可能这里已在暗示,米黎盎要联合亚郎来反抗梅瑟的事(户12:1)。作者称人之故(户12:2)。米黎盎一名,有人认为如梅瑟一样,是埃及语人名。如果此说属实,则有「可爱的」意思。但普通的解释是「主母」之意。
22-27节 玛辣的苦水
15:22
15:23
15:24
15:25
15:26
15:27
如今以民既已过了红海,再也不会有敌人的骚扰,可以平安无虑的向着自己的目的地进发了。并且天主不时在云彩的表征之下,或者藉着自己的「使者」,寸步不离的在陪伴着自己的百姓,且时时走在自己百姓的最前面,作他们最忠实可靠的向导。这种对百姓无微不至的照顾,自然会使百姓对天主知恩报爱,表示五体投地的服从的。也因此对天主的代表梅瑟表示无限的尊敬和依恃。天主对百姓的这种做法是必须的,耶稣自己也用了同样的方式,用不少的奇迹来证明自己的天主性(见若15:26)。天主要用许多的奇迹来培养百姓对天主的信心和依恃。就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必须要加以细心照顾的,因为他还没有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但等他将来长成之后,就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了,这正是初期以民的写照。
现在以民就要正式进入旷野,这个旷野地带是梅瑟颇为熟悉的。因为他曾在逃难之际,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岁月。所谓之「叔尔旷野」,亦可译作「墙壁旷野」,大概是指埃及人在这里所修建的巨大防御工事而言,那是用以抵抗来自旷野中的亚洲牧民,因为他们曾不时乘间犯边,骚扰治安,使埃及人防不胜防,便修建了这些军事建筑,以图有效的阻吓牧民的再度侵入。但是这种意见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为事实上以民已过了红海,已脱离了埃及人的掌握,目前他们所处的地方,已远在埃及人的势力范围之外,故此堡垒工事之说,不可能成立。另有人说,所谓之墙壁,是指附近的高大山脉而言。这些高山将西乃半岛与海岸分开。此处所说的「走了三天」,并非指三个整天而言。因为以民扶老幼,还有羊群牲畜,行走起来是非常不便的,故此每天最多只可能有几个小时的行动而已。他们扎营于口渴难忍,便开始抱怨梅瑟。上主为了解救百姓,令梅瑟拿一块木头放在水中,使其变成甜水。这个水泉至今犹存,仍被阿拉伯人称为「梅瑟泉」(阿因慕撒)。这里是少数进入旷野的游客必经之地,也都会毫无例外地在这里停下来痛饮这里的泉水。据笔者的经验,它虽不能说是清凉可口的甜水,但至少可以饮用,这在旷野中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它是游牧民族所群集的地方,尤其是西乃半岛的伯都音人,更是对之恋恋不舍,不忍他去。这里距红海有四十公里之遥,所记的确是个奇迹,因为自古至今,人们还未曾发现过一种可以使苦水变成甜水的木头。教父将这块木头作为耶稣十字架的象征。因为十字架的苦木,使世界的痛苦变成甘甜,第二十六节忽然加插了一句劝勉百姓要遵守上主法令的语句,却没有指明是甚么法律和规诫,很可能是些管制以民宗教和营幕生活的临时法令,是西乃山上主法律正式公布以前的法令。此时以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然之间它成了自由独立的民族,又进入了旷野,因此生活的方式,也与以前有了颇大的改变。故此梅瑟必须将他们立即组织起来,以应付这种突变的形势。一些宗教和民间法律的规定是刻不容缓的急要事项。所规定的内容固然在宗教方面尽量跟随了祖先宗教的传统,但是由于最近一个时期天主大能的显现,以及对以民无微不至的关怀,更使他们对天主有了清楚的认识,这自然影响到他们宗教的知识和义务,而不能不有新的规定,此外对以民的警告和劝谕是会很容易收效的。因为以民刚在不久之前,见到了天主对埃及的惩罚,仍心有余悸,因而定会对天主的法律谨遵不违的。就是对梅瑟的权威也会甘心承认和加以尊敬的。
以民进入旷野之后经过的第二个地方是厄林。那里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这是理想的天然环境,便在这里安了营。此处距离上次扎营的玛辣大约有八十公里,这里也是行走于埃及和西乃半岛之间旅客的必经之地,多在这里驻脚休息。它现在的名称叫加郎待耳(Garan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