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谷纪--第十五章 梅瑟凯旋歌

(2017-03-20 13:35:52)
标签:

365

圣经

出谷纪

释义

分类: 出谷纪

第十五章 梅瑟凯旋歌

http://cloud.189.cn/t/vIz2eyVBBbUf (出谷纪第十五章释义.mp3)

出谷纪--第十五章 <wbr>梅瑟凯旋歌

 过红海的奇迹,使以民终于完全脱离了埃及人的摧残之手。因此这段以民历史上的事迹,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事,是值得以民世世代代铭心刻骨、永志不忘的大事。也正因如此,梅瑟和得救的以色列子民在过海之后,所唱的那篇洋洋得意的凯旋赞歌,也是超群绝伦的美妙好辞,堪称为全旧约中诸诗歌的代表之作。以民在这里表示了他们兴高采烈的心情。这篇纪念以民胜利的歌辞,成了后期百姓的典型之作。学者们大都将这篇诗歌分成两部份来看待。第一部份(1-11节),是古老的着作。第二部份(12-21节)却是较晚期的产品,因为其中记述了征服客纳罕的事迹,提到了厄东、摩阿布及培肋舍特人,这些都是后来的事迹。在以民出离埃及的时代,他们之间还没有过直接的交往。甚至在歌咏中提到了上主在耶京的圣殿;这使学者们确信至少它的后半部份,是梅瑟以后的着作。有人说当时的以民根本就不知道厄东、摩阿布及培肋舍特人的存在,这是不太正确的观念。因为以民虽然没有通过厄东和摩阿布的领土,却绕道而过,故此一定知道他们的存在。更何况梅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当时亚洲地区的诸民族及他们的地理历史是颇为详知的。

关于本凯旋歌着作的时期,学者们的意见非常纷纭。大致上说来,有人主张是非常晚期的着作,是巴比伦充军时代的产品。另有人谓是达味时代的着作;另有些学者则保持传统的观念,认为是以民甫在客纳罕地定居之后的作品。这些针锋相对不同的意见,很久以来相持不下。到了我们的时代,由于考古学的昌明,尤其是由于谷木兰的大批出土文物,以及许多乌加黎特古代文物的出土,使我们更为正确无误的知道,这是一篇非常古老的诗歌。虽然其间有几点为后人所加添的插句,但它基本上是很古老的着作,甚至于有人说,它很可能追溯至以民出离埃及的时代,或者至少是公元前第十世纪的产物。

1-11 埃及人大败

15:1 那时梅瑟和以色列子民唱了这篇诗歌,歌颂上主说:我要歌颂上主,因他获得全胜,将马和骑士投于海中。
15:2 上主是我的力量和保障,他作了我的救援。他是我的天主,我要颂扬他;是我祖先的天主,我要赞美他。
15:3 上主是战士,名叫「雅威。」
15:4 法郎的战车军队,他投于海中,使他的良将沉于红海。
15:5 浪涛淹没了他们,像大石沉入海底。
15:6 上主,你的右手大显神能;上主,你的右手击碎了敌人。
15:7 以你无比的威严,毁灭了你的敌人;你发出的怒火,烧灭他们像烧麦秸。
15:8 你鼻孔一喷气,大水聚集,浪涛直立如堤,深渊凝固于海心。
15:9 仇人说:「我要追击擒获,分得猎物,才心满意足;我要拔刀出鞘,亲手斩灭。」
15:10 但你一嘘气,海将他们覆没,像铅沉入深渊。
15:11 上主,众神谁可与你相比﹖谁能像你那样,神圣尊威,光荣可畏,施行奇迹!           这里首先说明是谁歌唱了这篇诗歌,是梅瑟和以色列子民(1节)。这并不是说,也是他们着作了这篇凯旋歌。这篇诗歌的目的是为称扬上主的光荣。因为他以他的大能获得了全胜,将埃及的战马及战马的骑士,一起葬身海底,永无翻身之日。非常奇怪的是作者在这里提到「骑士」(1节)。按考古学者的发掘结果,证实当时只有战马战车而没有骑士。所谓骑士,大概是指坐在战车上的军人而言。而原文所指也正是如此,故此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骑马作战的军人。接着是作者以全体以民的名义,声明上主是百姓的「力量和保障」(2节)。这两个词句也有忍耐、恒久、安慰、奋勇的意思,因此上主是以民的一切。尤其在敌人面前上主曾使他们闻声丧胆,不寒而栗。埃及没有一位神明可以与他相比,因为他已使埃及大军沉入海底,溃不成军(5节)。上主的义怒,犹如燎原的大火,将以民的敌人加以焚烧,好似干草麦稭。这种比喻的说法在圣经中屡见不鲜,尤其在先知书中更是如此(依5:24; 47:14 2:3 18 3:19)。接着作者描述敌人企图报复、劫掠、杀伤的狠心,他们要向弱小无力的以色列施加难堪的高压政策,务要使他一蹶不振(9节)。可是他们强大的力量,无穷的野心,周详的计谋,竟然毫无用途,因为他们突然之间受到天主的惩罚,犹如铅石沉入海底下去(10节)。面对这个伟大惊人的奇迹,以色列的诗人由心灵深处,发出巨大的欢呼,称扬上主的全能伟大,卑视埃及那些尸位素餐的邪神,他们毫无作用,任凭天主严厉的对埃及人加以惩罚,诗人不得不欢呼高唱:「上主,众神谁可与你相比?谁能像你那样神圣尊严,光荣可畏,施行奇迹!」(11节)。「神圣尊威」对以色列人来说,是天主与众神不同,且远远高出众神的特点。上主的神圣使他与其他一切受造之物相隔绝,使他超越万物,成为不可侵犯的神明,超越一切的神明,光荣威严,伟大无比,因为只有他是奇迹的创造者。

12-21 各民族皆大惊失色

15:12 你伸出右手,大地就吞了他们;
15:13 以你的慈爱,领出了你所救的百姓;凭你的能力,领他们进入了你的圣所。
15:14 外邦听了,必惊慌颤栗,恐怖笼罩了培肋舍特居民;
15:15 那时厄东的酋长惊惶失措,摩阿布的首领吓得发抖,客纳罕的居民胆战心寒。
15:16 惊慌与恐怖降在他们身上;因你大能的手臂,他们像石块僵立不动,直到你的百姓走过,上主!直到你所救赎的百姓走过。
15:17 上主,你引领他们,吾主,在你为物业的山上,在你为自己准备的住所,在你亲手建立的圣所,培植了他们。
15:18 上主为王,万世无疆!
15:19 法郎的马、战车和骑兵一到海中,上主就使海水回流,淹没了他们;以色列子民却在海中干地上走过。
15:20 此时亚郎的姊妹女先知米黎盎手中拿着鼓,众妇女也都跟着她,拿着鼓舞蹈。
15:21 米黎盎应和他们说:「你们应歌颂上主,因他获得全胜,将马和骑士投入海中。」这是凯旋赞歌的第二部分,记载了上主为以民所施行的奇迹,在周围各民族间所造成的效果。这段诗歌的着作很明显的,是较后期的产品,作者有意继续前文,来描写上主的伟大全能,但是所引证的一些历史事迹,却是较后期的史事。

12节所述很可能就是指户 16:30, 32而言,是当科辣黑及其同党达堂和阿彼兰联盟作乱时,天主以惩罚处置了他们,令地面裂开,将他们吞了下去。如此天主巩固了梅瑟在百姓面前的权威,就如他现今在埃及人面前,藉着伟大惊人的奇迹,罚了埃及人而确定了梅瑟的地位和声威一样。如今天主以自己无限的慈爱,引领百姓进入自己的「圣所」,也就是进入了天主所预许的福地,那是天主的产业,而天主将这产业赐给了自己特选的百姓以色列。天主将百姓自埃及领出来,不只是为救他脱离为奴之地,获得自由,而是更积极为了使它占领天主早已数次向他们的祖先所预许过的福地(咏78:54)。以民为进入上主的福地,要经过一段颇长的路程,又要度过四十年之久的岁月。在这期间天主利用他大能的手臂,保护、照顾、引导了他的百姓,使一切将要同以民接触的外邦民族,无不大惊失色,战栗害怕。培肋舍特人、厄东人、摩阿布人,以及客纳罕的一切居民,无不对以民感到恐惧惊惶,起敬起畏(1415节)。的确天主用各式各样的奇迹异能拯救了自己的百姓,因此以色列民族有充分的理由来感谢赞颂自己的上主天主,天主对百姓所分施的恩惠,实在太多太大了。「上主引领了他们……培植了他们」(17 节)。耶路撒冷将是以民宗教和政治的中心,也是上主天主在自己百姓间所居住的地方。他将永远在那里居住,永远为王,永远同自己的百姓住在一起(18节)。

第十九节被学者们认为是另外加上去的一句,目的在提醒人们,本赞歌的中心思想、原因和目的、它的笔调与上下文颇不一致,虽被放在诗歌之中,却使人有格格不入之感,这在原文上特别明显。

古代的妇女对凯旋归来的男子,总是载歌载舞的表示欢迎。这种习俗至今仍见于旷野中的游牧民族。例如伯都音人就照行不误(见民11:34列上18:6,7)。在这里我们亦见到梅瑟和亚郎的姊妹米黎盎,手中拿着鼓,带领着歌唱跳舞的妇女们,与百姓同欢共庆以民的得救。这里只提到「亚郎的姊妹」,而没有提及梅瑟的名字(20节),使人觉得奇怪。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亚郎年纪较大,其二可能这里已在暗示,米黎盎要联合亚郎来反抗梅瑟的事(户12:1)。作者称人之故(户12:2)。米黎盎一名,有人认为如梅瑟一样,是埃及语人名。如果此说属实,则有「可爱的」意思。但普通的解释是「主母」之意。

22-27 玛辣的苦水

15:22 以后梅瑟命以色列人由红海起营,往叔尔旷野去;他们在旷野里走了三天,没有找到水。
15:23 随后,到了玛辣,但不能喝玛辣的水,因为水苦;因此称那地为玛辣。
15:24 那时百姓抱怨梅瑟说:「我们喝什么呢﹖」
15:25 梅瑟遂呼号上主,上主便指给他一块木头;他把木头扔在水里,水就变成甜水。上主在那里给百姓立定了法律和典章,也在那里试探了他们。
15:26 上主说:「你若诚心听从上主你天主的话,行他眼中视为正义的事,服从他的命令,遵守他的一切法律,我决不把加于埃及人的灾殃,加于你们,因为我是医治你的上主。」
15:27 以后他们到了厄林,那里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他们便在那里靠近水边安了营。

如今以民既已过了红海,再也不会有敌人的骚扰,可以平安无虑的向着自己的目的地进发了。并且天主不时在云彩的表征之下,或者藉着自己的「使者」,寸步不离的在陪伴着自己的百姓,且时时走在自己百姓的最前面,作他们最忠实可靠的向导。这种对百姓无微不至的照顾,自然会使百姓对天主知恩报爱,表示五体投地的服从的。也因此对天主的代表梅瑟表示无限的尊敬和依恃。天主对百姓的这种做法是必须的,耶稣自己也用了同样的方式,用不少的奇迹来证明自己的天主性(见若15:26)。天主要用许多的奇迹来培养百姓对天主的信心和依恃。就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必须要加以细心照顾的,因为他还没有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但等他将来长成之后,就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了,这正是初期以民的写照。

现在以民就要正式进入旷野,这个旷野地带是梅瑟颇为熟悉的。因为他曾在逃难之际,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岁月。所谓之「叔尔旷野」,亦可译作「墙壁旷野」,大概是指埃及人在这里所修建的巨大防御工事而言,那是用以抵抗来自旷野中的亚洲牧民,因为他们曾不时乘间犯边,骚扰治安,使埃及人防不胜防,便修建了这些军事建筑,以图有效的阻吓牧民的再度侵入。但是这种意见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为事实上以民已过了红海,已脱离了埃及人的掌握,目前他们所处的地方,已远在埃及人的势力范围之外,故此堡垒工事之说,不可能成立。另有人说,所谓之墙壁,是指附近的高大山脉而言。这些高山将西乃半岛与海岸分开。此处所说的「走了三天」,并非指三个整天而言。因为以民扶老幼,还有羊群牲畜,行走起来是非常不便的,故此每天最多只可能有几个小时的行动而已。他们扎营于口渴难忍,便开始抱怨梅瑟。上主为了解救百姓,令梅瑟拿一块木头放在水中,使其变成甜水。这个水泉至今犹存,仍被阿拉伯人称为「梅瑟泉」(阿因慕撒)。这里是少数进入旷野的游客必经之地,也都会毫无例外地在这里停下来痛饮这里的泉水。据笔者的经验,它虽不能说是清凉可口的甜水,但至少可以饮用,这在旷野中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它是游牧民族所群集的地方,尤其是西乃半岛的伯都音人,更是对之恋恋不舍,不忍他去。这里距红海有四十公里之遥,所记的确是个奇迹,因为自古至今,人们还未曾发现过一种可以使苦水变成甜水的木头。教父将这块木头作为耶稣十字架的象征。因为十字架的苦木,使世界的痛苦变成甘甜,第二十六节忽然加插了一句劝勉百姓要遵守上主法令的语句,却没有指明是甚么法律和规诫,很可能是些管制以民宗教和营幕生活的临时法令,是西乃山上主法律正式公布以前的法令。此时以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然之间它成了自由独立的民族,又进入了旷野,因此生活的方式,也与以前有了颇大的改变。故此梅瑟必须将他们立即组织起来,以应付这种突变的形势。一些宗教和民间法律的规定是刻不容缓的急要事项。所规定的内容固然在宗教方面尽量跟随了祖先宗教的传统,但是由于最近一个时期天主大能的显现,以及对以民无微不至的关怀,更使他们对天主有了清楚的认识,这自然影响到他们宗教的知识和义务,而不能不有新的规定,此外对以民的警告和劝谕是会很容易收效的。因为以民刚在不久之前,见到了天主对埃及的惩罚,仍心有余悸,因而定会对天主的法律谨遵不违的。就是对梅瑟的权威也会甘心承认和加以尊敬的。

以民进入旷野之后经过的第二个地方是厄林。那里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这是理想的天然环境,便在这里安了营。此处距离上次扎营的玛辣大约有八十公里,这里也是行走于埃及和西乃半岛之间旅客的必经之地,多在这里驻脚休息。它现在的名称叫加郎待耳(Garande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