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玛默勒的事迹

标签:
创世纪释义 |
分类: 创世纪 |


http://cloud.189.cn/t/bq2muiRb6zIb (创世纪十八章释义.mp3)
第十八章
这是一篇结构紧凑不容分割的经文,学者们大都认为它是纯一色的雅威文件。因为它叙事轻松有趣,又以拟人法将事实描写的生动逼真,令人读来趣味横生,的确是美妙绝伦的佳作。学者们将它分成三个段落来解释:(一)天主显现给亚巴郎(1-8节);(二)报告依撒格诞生(9-15节);(三)亚巴郎替索多玛求情(16-33节)。
1-8节 天主显现给亚巴郎
1天正热的时候,亚巴郎坐在帐幕门口,上主在玛默勒橡树林那里,给他显现出来。
2他举目一望,见有三人站在对面。他一见就由帐幕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
3说:「我主如果我蒙你垂爱,请你不要由你仆人这里走过去,
4我叫人拿点水来,洗洗你们的脚,然后在树下休息休息。
5你们既然路过你仆人这里,等我拿点饼来,吃点点心,然后再走。」他们答说:「就照你所说的做罢!」
6亚巴郎赶快进入帐幕,到撒辣前说:「你快拿三斗细面,和一和,作些饼。」
7遂又跑到牛群中,选了一头又嫩又肥的牛犊,交给仆人,要他赶快煮好。
8亚巴郎遂拿了凝乳和牛奶,及预备好了的牛犊,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吃的时候,自己在树下侍候。
亚巴郎自埃及逃荒归来之后,虽然曾去圣地的北方贝特耳及哈依地区,但没有作长期的居留;与姪子罗特分家后,重新回到南方去了。亚巴郎向来是位息事宁人、谦卑自下的人,他事事甘居下风,不与人争。他在对姪子让步,叫他占据了美好肥沃的土地之后,怕再与其他部落发生不愉快的事,所以带着全家和奴仆牲畜走向南方的贝尔舍巴去居住。这里是旷野的边沿,出城走几步就开始一望无际的辽阔旷野。自然这里人口稀少,是不会与人发生冲突的。撒辣由于不能生育,将婢女哈加尔让给亚巴郎,好使她给圣祖生个儿子,满全圣祖传生儿孙的愿望,这也是天主的预许。但哈加尔怀孕后竟轻视主母撒辣,使撒辣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将哈加尔吓跑了。这段事实就发生在贝尔舍巴这个地方。这件家庭风波平息之后,不知何故,亚巴郎竟离开了贝尔舍巴,而向北迁移,到了距离赫贝龙有数公里之遥的玛默勒去生活。它在赫贝龙之西北,其名有「肥大」、「肥满」或「生力」之意,是个水源丰富的地方,其著名的大水井至今犹存,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亚巴郎离开了南方干旱缺水的地区,而搬来此处。既然有水,就有许多植物丛生,尤其是橡树更为着名。此地是南北交通的重镇,是商人行旅必要歇脚的地方。故巴郎在这里生活了很长久的时间之故。他在这里为上主建了祭坛(创13:18),获得姪子被俘虏的消息(创14:13),又数次得到天主的显现,这就是本章的概述。
亚巴郎在天主的祝福之下,虽然他处处向人让步,与人无争,却已成了一个富有的族长。他既然有了财富也就有了地位。但是他并不以此而自高身价,目中无人;却仍然待人谦和。尤其对行旅客人更是一本古东方人好客的习惯和优点,必定尽力热心招待。按东方人好客的习惯,每当见有客人到来或经过,主人必要亲自出迎,问安致好之外,更邀请客人来到家中休息一下。甚至客人若不愿意,主人也要连拉带推的请到家中赏面一坐。既到家中,主人忙着给客人拿水洗脚洗脸。因为路上尘土很多,行路时又不穿鞋,是以主人必须要端水来亲自跪在地下,给客人洗脚。有钱的人,还拿出香水香料来抹在客人头上和身上,使他感到清凉和舒适而易消除疲劳。接着就要端上特备的美好食品,请客人取用。这是平日特别储备下来款待客人用的。又要将客人吃剩的美味分给本地的穷人,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增加客人的脸面和光彩。这就是圣祖亚巴郎在玛默勒的橡树林里对待三位不速之客的方式。来的是三位男客(2节),亚巴郎以贵宾之礼对待了他们。但是亚巴郎并不知道他们是何许人士。这对好客的习俗是无关紧要的事。不过这次的客人似乎与众不同,多少有点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有点神秘的气氛。这个神秘性渐次被揭开。他们首先突如其来的问到亚巴郎的妻子撒辣在那里?这已是非人之常情;但这几位客人更神秘莫测的说,明年这时候她将成为母亲(10节)。至此亚巴郎还完全不知道三位客人的身份来历,就按照东方好客的惯例,自始便向他们表示了最隆重的敬礼,「俯伏在地」(2节)。这并不是说亚巴郎在向他们顶礼膜拜,视为神明;完全不是,只是好客的礼仪而已。希腊译本在翻译第三节时作「我主(单数)」,好似亚巴郎已经知道,他们三位中有一位是天主。但是撒玛黎雅五书作「我主」(多数)。事实上亚巴郎当时的确不知道是天主前来向他显现。不然,他一定不会请天主吃饭作席的。他原以为客人已经累了,故此必须吃顿好饭来恢复体力,以便再度上路(5节)。「如果我蒙你垂爱」(3节),也只是对客人的谦让和敬礼的说法,只是希望客人不要拒绝所求之意,并不是向神明的祈求。圣祖命人预备三斗面约合三十六公斤,大概这种作法是为表示对客人的敬意,因为客人是吃不完的,如此可以将剩余的分给穷人。当时人们的生活非常简单,上述的饮食,就是一般游牧民族对客人所能作的供给了。为了对客人表示尊敬,亚巴郎虽身为一家之长,并没有与客人平起平坐,同桌共食,却站在一边侍候远来的客人。雅威卷虽然惯用拟人法来描述天主与人的来往关系,但是将天主说成坐席吃饭的天主还是首次呢!作者想像力之强实在无与伦比!不过今后的圣经作者越来越推崇天主至高无上的尊严,再也不敢如上来描绘天主了,甚至连直呼天主的圣名都要加以避讳,不过这是后来的事。
9-15节 报告依撒格诞生
9他们对他说:「你的妻子撒辣在那里?」他答说:「在帐幕里。」
10其中一位说:「明年此时我必回到你这里,那时,你的妻子撒辣要有一个儿子。」撒辣其时正在那人背后的帐幕门口窃听。
11亚巴郎和撒辣都已年老,年纪很大,而且撒辣的月经早已停止。
12撒辣遂心里窃笑说:「现在,我已衰老,同我年老的丈夫,还有这喜事吗?」
13上主对亚巴郎说:「撒辣为什么笑?且说:像我这样老,真的还能生育?
14为上主岂有难事?明年这时,我必要回到你这里,那时撒辣必有一个儿子。」
15撒辣害怕了,否认说:「我没有笑。」但是那位说:「不,你实在笑了。」
看来这几位客人的确与众不同,撒辣当时还茫然不知。其中一位突然间问起他的妻子撒辣来,并且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报告,一年之后撒辣要生一个儿子。天下女人皆有同样的好奇心理,撒辣见客人到来,又见丈夫如此殷勤的招待,按礼节自己身为女人,是不能出面会客的,却躲在门后边窃听主客之间的谈话。听到自己要生儿子的事,不禁偷偷的笑了起来(12节),因为她有自知之明,确知自己不但向来荒胎不孕,如今又已年迈力衰,那里还有生子的希望?!撒辣的窃笑竟成了依撒格名字的来源(见创17:17),不过这是民间的习俗之说。就在这时,当亚巴郎对客人的说话还在大惑不解的时候,突然之间,身为客人的天主质问亚巴郎撒辣为什么笑?最初原是三位客人前来圣祖家中作客吃饭,三位询问关于撒辣的事(9节),最后却只有一位质问何故窃笑,而这一位就是上主天主(13节)。这是作者用渐进的手法描述这段事迹。撒辣此时发现这位客人非等闲之辈因为他竟然知道家中隐秘的事,所以不敢承认自己笑了(15节)。这是人之常情,当别人责问我们时,我们第一个反应,会是不假思索的否认。同样,撒辣在天主的责问之下,也破口而出:「我没有笑」。天主也不再追究。这在说明天主是全知的,连人最隐秘的思想,以及在暗处所作的事,他都一清二楚,使人没有遁逃的余地。这也在说明在天主面前没有不可能的事。换言之,天主可以轻而易举的使荒胎年老的撒辣生一个儿子。
的确,在这段记述中颇有前言不对后语之嫌。先说是有三位客人,后来又说只有一位,而这一位就是天主。于是有的学者便强调,这是多神教的遗迹。作者尽力将多神色彩取消,而强调只有一位上主天主。不过这未免是多此一举的学说,因为这段记载的上下文,绝不容许我们怀疑有多神色彩的存在。它自始至终强调只有一个惟一的真神天主;他是仁慈的天主,他照顾和厚待亚巴郎,他又是全知全能的天主,更是正义的天主。这由天主同圣祖的交谈中可以清楚的见到。这种描述表示了对天主最崇高的信念,是其他任何客纳罕神明所不可能有的。我们对这三位客人的解释应当是:三位客人中一位是天主自己,两位是陪伴他的天使。但,。但是三位外表上看来毫无区别;只有当三位中的一位开始发言,报告依撒格奇迹式的诞生,才使人看出来,他是上主天主自己,而不是普通的客人。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父竟视此处经文,是天主三位一体奥理的根据,尤其是圣希拉黎那句「见了三位,朝拜了一位」(Tres vidit unum adoravit),许久以后,更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教父们的意思虽善,却与事实不符。因为天主圣三的道理,完全是新约时代的启示,是耶稣亲自向我们报告的。不错,旧约的晚期作品中的确有些关于天主圣三的暗示,不过那不甚明显。
16-33节 亚巴郎替索多玛求情
16后来那三人由那里起身,望着索多玛前行;亚巴郎送他们,也一同前行。
17上主说:「我要作的事,岂能瞒着亚巴郎?
18因为他要成为一强大而又兴盛的民族,地上所有的民族,都要因他蒙受祝福;
19何况我拣选了他,是要他训令自己的子孙和未来的家族,保持上主的正道,实行公义正道,好使上主能实现他对亚巴郎所许的事。」
20上主于是说:「控告索多玛和哈摩辣的声音实在很大,他们的罪恶实在深重!
21我要下去看看,愿意知道:是否他们所行的全如达到我前的呼声一样。」
22三人中有二人转身向索多玛走去;亚巴郎却仍立在上主面前。
23亚巴郎近前来说:「你真要将义人同恶人一起消灭吗?
24假如城中有五十个义人,你还要消灭吗?不为其中的那五十个义人,赦免那地方吗?
25你决不能如此行事,将义人同恶人一并诛灭;将义人如恶人一样看待,你决不能!审判全地的主,岂能不行公义?」
26上主答说:「假如我在索多玛城中找出了五十个义人,为了他们我要赦免整个地方。」
27亚巴郎接着说:
28「我虽只是尘埃灰土,胆敢再对我主说:假如五十个义人中少了五个怎样?你就为了少五个而毁灭全城吗?」他答说:「假如我在那里找到四十五个,我不毁灭。」
29亚巴郎再向他进言说:「假如在那里找到四十个怎样?」他答说:「为了这四十个我也不做这事。」
30亚巴郎说:「求我主且勿动怒,容我再进一言:假如在那里找到三十个怎样?」他答说:「假如在那里我找到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
31亚巴郎说:「我再放胆对我主进一言:假如在那里找到二十个怎样?」他答说:「为了这二十个,我也不毁灭。」
32亚巴郎说:「求我主且勿动怒,容我最后一次进言:假如在那里找到十个怎样?」他答说:「为了这十个我也不毁灭。」
33上主向亚巴郎说完话就走了;亚巴郎也回家去了。
吃完饭后,三位客人再次上路,继续向索多玛城走去。索多玛位于玛默勒的东方,是当时著名的五城之一,是亚巴郎的姪子罗特所居住的地方;且在那里受到联军的攻击,而遭池鱼之殃,幸被亚巴郎救回(创14章)。索多玛是个生活腐化奢侈,伦理道德尽形丧亡的地方(创13:13见耶23:14则16:48-50伯后2:6-8犹7节)。三位客人好似急于上路,因为没有过夜便匆匆走了。又按古东方好客的习俗,主人是要陪客人走一段路的。走多远?说法不一,少说两三个小时,多则三、五天;更有人说,直到客人在作客时所吃的食物消化和排泄出来为止。总之,主人要陪客人走一段路,以示尊敬,是不容怀疑的。三位客人既然急着上路,亚巴郎便起身相送。走了一段路程之后,古来的传说,是一行人到达了彼乃纳因地方,这里是旷野地带,由此已可清楚的遥望索多玛及哈摩辣城。就在这里天主向亚巴郎报告,天主已决意要惩罚上述两城的事。这段对话的描述的确是美妙绝伦,引人入胜。尤其它的神学内涵,更是高超丰富。亚巴郎既是天主的知心好友,天主自不能对好友淡然处之。朋友之间无秘密可言,这是尽人皆知的常理,再说亚巴郎蒙受天主的重托,将成为一个大民族的始祖,这个使命又与全人类有关(18节),所以天主自不能对他有什么隐瞒之事,于是就将要毁灭索多玛和哈摩辣的计划告诉了亚巴郎。对话的开始是天主自言自语,当然这是作者描述的技巧,不必细究。这两座城市可怕的遭遇,为亚巴郎的子孙将是个不可忘记的警惕,就是对天主一定要奉公守法,惟命是从,走上成全的道路(19节),以获得上主的恩赐和酬报。大概天主在这里向亚巴郎和他的子孙讲了一篇颇为冗长的有关伦理道德的训言,并不是什么积极的法律,而主要的是消极的处世为人的态度,就是应当避免的恶言恶行,好使亚巴郎和他后代的子孙,力加戒避。但是关于这一点作者却省略过去,没有加以记录。
索多玛人已是恶贯满盈,使天主的仁慈再也无法容忍。他们罪恶的控诉之声已上达于天,而且声音非常之大。所以天主自天上下降凡世,要亲自观察一下索多玛城的实际情形,以采取正确的决断。这当然又是作者非常露骨的拟人说法。作者还非常合乎人情地继续描述,说是两位陪伴的客人,留下二人作亲密的交谈,继续前行往索多玛去了,好似不愿打扰二位密友的融洽相叙(见创19:18-22,24,25)。如今只剩下了两位朋友,亚巴郎基于同情之心,替索多玛向天主求情,不忍见他们全城遭受如此大的灾难,因为那里住着他的姪子罗特,也想到那里一定也住着许多善人,天主怎能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惩罚呢(23节)?这是因为亚巴郎仍如其他古代的东方人士,不知道有来世的赏罚,故此一切善恶的赏罚都应于现世完成。所以亚巴郎完全不了解,天主如何可以连善人带恶人一起加以赏罚。这段亚巴郎与天主的对话,可说是全部旧约中最为美丽动人的一篇。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位善人的代祷在天主面前有多么大的力量。圣祖先问天主,如果城中有五十使善人,是否天主会高搭贵手,不施惩罚?亚巴郎将数目降至十人;天主说如果有十位善人,天主会看在这十位善人的面上,宽恕索多玛全城(32节)。可惜索多玛城已是如此腐败不堪,竟连十位善人都找不出来。故此圣伯多禄曾赞扬罗特说:「这义人住在他们中,他正直的灵魂,天天所见所闻的不法行为,感到苦恼」(伯后11:8)。天主在这里如此亲密的同亚巴郎交谈,如此好友,无话不谈,毫无隔阂,毫无保留,令我们想起天主在乐园中同原祖父母谈话的方式;天主在傍晚之际,在乐园中同他们散步乘凉,促膝谈心的情景。实在的,若不是天主圣神以如此符合人性的方式,谦卑自下,给我们启示这种说法,使我们了解天主的本性以及宗教高深的道理,我们人是无法、也不敢作如此想像的(见依1:1)。天主愿意在这里指明,一位善人在天主的面前是如何的受到重视,他为罪人的祈祷的力量是如何伟大。为表示这个高深难懂的观念,作者用了最简单易懂的方式。的确,作者不但是位高尚的文学家,是富有想像力的诗人,也是位深奥的神学家,是位真正了解人们心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