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型案例看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辅导对策
(2011-11-03 13:57: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科研 |
从典型案例看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辅导对策 吴娟
【摘要】
【关键词】中学生
【引言】
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在交往中不仅可以提高认识、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还可以丰富和发展人的个性,同时也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重要途径。尽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早已突破了封建社会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禁锢,地域的局限、语言的区别、乃至文化的差异也不再成为人类交往的障碍,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人际交往的障碍不仅没有减少,似乎还有加重的趋势,辐射到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现状也不容乐观。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中学生的苦恼来自人际交往障碍,甚至有的成年人的人格障碍,最早也源自中学生时代的人际交往障碍;而如果在中学生时期就对此进行疏导,那么绝大多数同学是可以逐渐摆脱障碍,重拾社交自信的。所以关注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许多家长、学校对此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障碍,而忽略了人际交往情况对中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无视人际交往障碍的存在。本文从典型案例出发,分析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研究主要辅导对策,以期能够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能够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一.案例及分析篇
案例一:
活动课,同学们都投入地为跳大绳比赛备战,小A却静静地呆在一旁。老师和同学都邀请她参加,她只是摇头,默默不语,偶尔还腼腆地笑。课前演讲是班级常常使用的学习活动,每一位同学都轮流准备,上台演讲,小A写好了演讲稿,先是不肯上讲台,老师牵着她的手把她领上讲台,她却只是一言不发,微笑,低头不语。学习小组交流,四个同学中只有她是光听、记,却不发言。甚至有一次,她的作业做得比较出色,老师请她自己把自己的作业在班里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她也没有站起来念自己的习作。同学们说,从来没有听她说过话,老师教了她半个学期,也只是在单独交流的时候听到她说话。她的绘画是非常棒的,宣传委员请她参与出黑板报,她等同学走了之后,一个人出了一期。
可是,在家里,她和家人相处融洽,和弟弟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哪怕是相处三年的保姆,也很有话说。问她原因,她也只是摇头,说“不知道”,后来,在母亲在旁的情况下,才说“人太多了。”
追踪小学的情形,小学她在自己家乡就读,家就在学校边上,那时,她并不象现在这样和同学格格不入。中学来到杭州就读后,父母因为工作关系不在杭州,所以只能每月来看她一两次,家里只有保姆照顾她的日常起居。结果就出现上述情况,而且与此同时,学习上也出现了困难,第一学期期中检查,就只有外语刚刚及格。
小A极有可能是因为独自在陌生的城市,产生了社交退缩,变得内向、羞怯;再加上新城市的学习难度比起她家乡的难度,更大一些,就产生了自卑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加重了社交退缩的程度。而见了她熟悉的人,回到熟悉的社交圈,这种退缩就消失了。
案例二:
下课时,几位男同学在聊天,小B忽然走过去,打了其中一个同学一下,于是这个同学来追他,小B跑,这个同学追了一会儿,追不上,就算了;不一会儿,小B又出现了,又打了这个同学,于是几个男同学一起帮助他追小B,小B也放慢脚步,故意让他们追上,几个男生揿在地上,他虽然叫闹,但是嘴角却掩饰不住高兴和满足的神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他们不跟我玩。”上课时,他去揪一个女孩的辫子,女孩子多次交涉无效,就告诉了老师。问他原因,他说:“我叫她,她不理我。”
实际上,故意挑衅和欺负女同学都是他迫切想要与同学交往的表现,但是在交往方式的选择上,他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方式不得法,反而引起了同学们的反感。
那么,他为什么会被同学孤立呢?
通过学生访谈,我们了解到小B的个性比较冲动,情绪自控力比较差,常常与人发生冲突,遇事沉不住气,缺乏理智。班内的女同学都被他打过,也和几乎所有的男同学发生过争斗,可是他的家长却非常袒护自己的孩子,有好几次,他到学校来为儿子“讨公道”,要教训对方。结果使孩子们对小B都“敬而远之”。
小B是一个不失才气的孩子,这也使他有时候显得比较孤傲。同学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他会公开宣称:“这有什么,只要我去做,可以做得比他更好。”这种孤傲加重了学生的反感。上课回答问题,只要他回答,就会有同学起劲地反驳他。一次班级活动,小B积极要求担任评委,可是同学们一听说他是评委,就激烈地反对。
这个孩子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情绪容易冲动,再加上与同学交往的方式不当,在班级里就成了“孤家寡人”。
案例三:
小C的学习成绩本来也不错,可是进入中学后,逐渐跟不上同学的进度,眼看着同学的进步都非常明显,自己却每况愈下,心中不禁产生了嫉妒,尤其是他的好朋友,本来成绩还不如他呢,现在成了班级成绩最好的同学,他而是疑心老师偏心,还疑心在复习时,好朋友对他隐瞒了复习的进度和复习的用功程度,“骗的我也放松了”,于是,在期末将近之时,小C偷偷地把他的语文和社会书偷偷拿走,并扔进了垃圾箱。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说过:“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 黑格尔还说过:“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小C本来自视甚高,成绩下降后,他没有寻找自身的原因,而是疑心老师偏心,而使自己被“比”下去了,疑心好朋友欺骗自己,于是产生怨恨情绪,并力图贬低他人,把好朋友的书本扔掉是嫉妒心理的极端体现。
案例四:
在小学,小D爱打架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同学说话时看了小D一眼,小D又没有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就产生了猜疑,觉得不“爽”,觉得他们“看不起我”,最后就抡起了拳头。小D很多次动手都源自他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如果他觉得对方看不起他,他就用拳头来说话。
害怕被人轻视,也是不自信和自卑心理的体现。自卑感强的学生,常常在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同时,又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心境容易苦闷、压抑。还可能出现逃避、反向、退缩、过敏等行为,要么不敢与人交往,要么以过分的孤傲遮掩自卑心理,要么喜欢与人作对。小D则体现为过度敏感。有一次找小D,老师还没有开口,他就紧张地说:“我知道,又是我不对,我错了。”而实际上,老师只是请他来订正作业。
从学生和家长那里了解到,一开始,小D是一个非常老实的孩子,开始常常被别人欺负;他的父亲虽然还在杭州,但离开家很多年都没有回去了,据说他的奶奶和妈妈经常吵架,吵得整个小区的人都知道,妈妈也常常打他,这以后才成为一个爱打架的孩子。小D是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孩子,很要面子,家庭的不幸,令他倍感自卑,自从父亲离开家,他的成绩就开始下降;他的暴力倾向也不是生来俱有的,从小就受到的打骂教育,使他认为强硬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于是就逐步形成了暴力倾向。
案例五:
小E同学,数理化和英语都在班级内名列前茅,惟独语文,永远不及格,按照他的学习能力,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只是初一曾经与语文老师发生过数次冲突,他非常不喜欢这位教师,见了这位老师便心里感觉怪怪的,最后更进而演变为厌恶语文,故意不好好学,最终导致语文学习上的习得性无能。这是个师生交往障碍的典型。
案例六:
小F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阅读面很广,知识面比较宽,上课发言最积极的就是他,见解也非常瞩目。可是经常会不完成作业,成绩也就始终在中下游徘徊,甚至一度到班级最后几名。据说他父母往往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他通常都是独自解决晚饭,回到家,也是先上网或睡觉,等父母回家后才开始做作业,所以作业质量不高,有时会不完成。本来以为他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所以才影响了学习,接触多了才发现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亲子交流。以下是一次访谈的记录:
说起父母要他骑车上学,他居然泪流满面。他说:本来我和他们接触的机会就很少了,几乎每天就只有他们接送我时我才能见到他们,现在他们说接送我太累了,要我自己骑车上学,我真的很不愿意。跟他们接触太少了,产生代沟,我觉得他们也应该负责任。我是个很念旧的人,怀念以前家里的小房子,虽然小,但很让人安心,而且那时爸爸妈妈也不象现在那么忙;现在房子那么大,却空荡荡地,只有我一个人。本来我并不想玩网络游戏,其实我上网主要是在论坛上逛逛,我都做到坛主了,并不常玩游戏,一个暑假,我都没玩过,可是同学们都在谈这个,我不想自己一个人下课坐在那,太孤单了。我很在乎友谊,我收藏友谊,我觉得我的朋友是我的,我不舍得放弃。小学里的好朋友都住得很远(他搬过家了,中学也不在原来的学区),我每个礼拜会去拜访他们其中的一位,一直坚持,我做到了。
小F之所以沉迷于网络、游戏,有逃避现实的意味,也有替代满足的需要。由于父母过于关注自己的事业,忽略了和孩子交流,渴望交流的孩子,就在网络满足自己交流的欲望;为了赢得朋友,他不仅玩他认为没有多大意思的网络游戏,而且不惜每周穿越大半个城市到同学家去交流。这是一个非常渴望友情和亲情的孩子。他的交往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亲子交流不够,移情于网络虚拟世界,最终也影响到了他正常的学习生活。
以上几个案例,都是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典型。那么,什么是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呢?
二.定义篇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定义: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过程中,由于感情不和、观念差异、行为不当、沟通受阻等等原因引发的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冲突或退缩,当事人大多伴有持续、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具体表现为:自卑与同伴交往退缩,自我中心,孤独与孤傲,嫉妒与猜疑,过度敏感、防御心理及反应过度,师生交往困难,亲子代沟等。
三. 探源及对策篇
综合探究中学生人际障碍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生理缺陷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形成。
生理缺陷的是客观存在的,导致个体过于自卑,而影响人际交往,但生理缺陷可以尽量掩饰,更重要的是自卑心理的克服,下文有所表述,这里就不再详述。
2.个体的性格缺陷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形成。
内向型性格、抑郁质气质的少年更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社交退缩。例如案例一中的小A和案例五中的小E就是典型,他们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反应缓慢,不图进取。小A由于生活圈子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在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中都产生了退缩行为,而小E则主要体现在对师生交往的退缩行为。外向型性格和胆汁质气质的少年更容易产生过激性行为,案例二中的小B和案例四中小D就是典型,他们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所以为了一点小事就容易大发脾气并和人起争执。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育者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消除或减弱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比如,对于自卑的同学,能够发现他们自卑感产生的原因,消除自卑心理;还要发现他们的长处,多表扬鼓励。
例如,曾经有一周,老师天天表扬小A,把她的作业作为优秀习作,在班里做示范讲评,这对她的精神起到了极大的鼓舞,那几天语文课,她的眼睛格外晶亮。有一天下课,老师走到她的身边,对她说:“明天,要是你的作业还是很优秀,你自己读,好么?”她脸红了,可是很快点了点头。这对她来说,真是一个突破。
再如可以让学生承担责任,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赢回自信。孩子的精力是需要发泄的,很多暴力性倾向的少年有了正常的发泄渠道后,暴力倾向就明显减少了。小D的班主任老师就试着让他担任班级的安全委员,他上任以后,班级打打闹闹的事少了很多,他的精力有了发泄的地方,也就不再故意挑衅了。
还有教育者要注意与学生间的沟通。像小E的这个案例,如果教师能主动一些,和这个学生及时沟通,化解相互之间的误解,这个学生也不至于最终形成语文学习上的习得性无能。而实际上,这个孩子在调整了和教师之间的沟通状态后,语文成绩在最后一学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中考语文成绩高于杭州市平均分近20分,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被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录取。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对自己个性当中的缺陷正面认识,调整认知结构,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例如小C,嫉妒别人,把别人的书仍掉,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处境,如果他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到原因,不仅更有利于成绩的提升,也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积极的心态。对于小B这样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的同学,如果能正确认识自己,处处提醒自己为别人考虑,甚至经常换位思考一下,我想,他与同学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
第三,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性格可能是天生的,但个体情绪的调节是可行的,调控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改善方式。例如小B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少年,用暴力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感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比如他想要和某个同学交流,而这个同学没有及时回应他的要求,他就想到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拉女同学的辫子,甚至会一时冲动,动手打人,再如小D,他仅仅因为猜疑,就会动手打同学,如果他们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换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肯定会更容易被同学接受,同学关系也肯定会大大改善。
3.不当的交往方式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形成。
比较典型的是案例二中的小B、案例四中的小D。其中小B的人际交往障碍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他比较自我中心,也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小D的交往方式的形成则与家庭背景关系很大,但最终他们都表现为不当的交往方式。
对于这样的个体,重点应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个体品质和交往方式,帮助他们学会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语言表达、沟通方式,目光、表情、距离等非语言信息,化解矛盾的技巧等),提高个体的吸引力。
4.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
孟母三迁,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对敏感的孩子而言,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成为一个性格变化的重要诱因,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例如许多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着交往退缩,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不认生的人是极少的,只不过有的人表现得更明显,有的人则表现得更长久,明显的长久地认生,就成为了人际交往障碍。案例一中的小A,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面对完全陌生的学校、老师、同学,连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而父母一个月也只能见上几天,甚至忙的时候只是匆匆而过。新的环境的不适应、生活圈子的彻底更换,再加上性格内向、气质抑郁,最终产生了严重的交往退缩情况。
这样的案例,需要周围的人多关心,帮助她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只要她对周围的人产生信赖,交往退缩的情况是会好转起来的。像小A,班主任动员学生主动和她交往,教师也经常对她嘘寒问暖,虽然现在还不能融入班集体活动,但是,已经开始逐步恢复信心,成绩也提高了很多,初一期末考试,不仅所有的科目都几个了,外语还考了107分的高分。
5.在社交过程中曾经受过创伤。
即使是成年人,经常遭受某种打击,也会产生过敏反应。例如小D的母亲,对教师就非常过敏,她认为教师家访一定是告状,教师请她去学校就一定是批评。第一次家访,小D的母亲一见老师,就说开了:“我知道,小D又闯祸了。他真是个不争气的孩子。”然后开始厉声数落孩子的不是。实际上老师只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丝毫没有告状的意图。小D的母亲后来说:“小学里,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每次到学校,都被老师批评,我都怕了。”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比成年人脆弱得多的孩子。有许多人际交往障碍的案例都和社交个体在童年时经受创伤有关。案例四中的小D因为小学时教师经常告状而吃皮肉之苦,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了过度敏感,他害怕教师对他单独说话,一见教师的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低头认罪;因为小时候被欺负,再加上自卑,使得他的猜疑心特别重,从小就受到的打骂教育,使他认为强硬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于是就逐步形成了暴力倾向。案例五中小E,因为在和教师的交往中曾经受到伤害,产生了交往退缩,也是同样道理。
在亲子交流中,这种影响也同样存在。虽说父母的出发点往往都是为子女考虑,但是由于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过于粗暴和简单,往往反而伤害了孩子;还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生活压力比较大,生活不顺心,而迁怒于孩子,也给孩子造成伤害,案例四中的小D由于小时候经常被打骂,以至于对母亲也产生了过度敏感,觉得把自己在学校犯的错误告诉妈妈只有一种结果,就是被打骂,于是就渐渐地开始报喜不报忧、撒谎骗人,并千方百计地阻挠教师和家长联系。
对于这样的案例,要尽可能地找到诱因,并消除人际关系中的误会。作为成年人和教育者,更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台湾学者李坤崇教授有一段名言:“教师是学生的沙漠甘泉或狂风暴雨,教师是学生的守护神或摧残者,这全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的辛勤播种、积极鼓励、倾听关怀,会让学生心田普降甘霖,会让教师的福田日益丰收,会让教育的园地充满欢乐,惟有教师能创造学生、自己与教育的奇迹。”
6.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初成长的地方,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作用往往异常深远。例如案例二中的小B,他的自我中心个性的形成和家庭的溺爱有很大关联。
案例四中的小D,本来是个非常老实的孩子,家庭的不幸使他产生了很深的自卑心理,打骂教育又使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失去了信心,他认为,这世界一切都是假的,只有拳头是真的,做人一定要强。于是一个老实的孩子最后成了打架大王。
再如我们也常常发现,经常留连于网络的孩子往往缺乏父母的关爱,案例六中的小F,他之所以害怕孤独,流连于网络,和他在现实中缺乏亲情沟通很有关系。而长期流连于网络,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沉迷。
还有案例二中小B,他的“孤立”境遇,与其家长过多关注和参与他的人际交往有关。孩子之间交往,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孩子之间自然存在着一种力量“平衡”,许多孩子的矛盾,他们自己就能解决,有的甚至不需要解决,孩子会很快在新的游戏中忘记刚刚发生的矛盾。家长应正确认识,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参与进去,这样不仅会影响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因为你的存在,打破孩子之间的力量平衡关系,使其他孩子对你的孩子敬而远之,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圈子。
对于这样的案例,辅导者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面对自己,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要对其家长进行指导,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并形成合力,才更有可能共同营造孩子们健康的未来。
以上六个案例,是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常见的几种情况,实际上,案例在现实表现中往往具有混合性,即同一个案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趋向,在具体辅导时,要综合考虑,灵活对待。
【参考资料】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