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拿到奖状,该怎样去引导
(2015-05-01 06:21:22)
标签:
育儿教育心理情感 |
分类: 教育思考 |
在表扬和奖励仍然在全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满天飞的时候,我觉得仍然有必要去理解这种现象和把握自己作为成人在使用时的一个度。
表扬和奖励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属于行为主义心理中所说的正强化。简单说,就是我们的行为如何得到积极的刺激,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增强。成人世界里的类似奖金和晋升,儿童世界里类似奖状和红花贴纸,都属于一直物质性的奖励。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验,一旦奖金没有了,接下来似乎没有动力了。或者,奖金金额一直不变,动力也不强了。这些都属于外在刺激的必然缺陷。
既然有外在激励,那么相对也有内在激励,或者叫做内在动力。比如乔布斯在设计新产品过程中所享受到的内心喜悦,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中的那种内心满足,我们在做自己喜欢事情时候的那种内在动力。由于是内在,自发的,相对更加稳定和持久,不受外界的名利影响。
对于孩子我们也可以通过帮助他们建立自身努力和果效之间的联系来鼓励内在动力的产生。比如,这段时间妈妈看到你每天一回来就先做完功课,而且功课都完成得十分仔细认真,我听老师说你在学校里听课也是一样认真的。你这么努力,这次考了95分嘢!
或者,更小的孩子:瞧瞧你刚刚收拾好的房间,看上去又整洁又舒服。你想找什么东西,一下子就可以找到。而且还有这么大的空间给你玩。你自己收拾的哦。
不带一个”好“,不带一个”棒“,但是你可以把你对孩子的期望行为,也是孩子的正面行为描述的清清楚楚,让他们看到自己行为的强大效力。
即便要表扬,请注意给予成长型的表扬,而非固化的表扬。这是在心理学中的一项由Dr.
Dweck领导的长期研究,认为不同的反馈可以促成固定化或者成长型思维模式。简单说,表扬中把孩子的表现与能力相挂钩是一种固化,比如你真聪明,最后变成孩子惧怕失败的伤仲永,而把表现和个人努力相挂钩是成长型,因为成功不是因为你聪明,你厉害,你真棒,而是因为你努力,你工作,你勤劳。
附一个以前自己的一个实例答复,供大家参考。
2013-02-04
15:44匿名 | 分类:教育/科学 | 浏览301次
我女儿上小学一年级,还有1个半月才满6岁,昨天她很有信心地告诉我“妈妈,我已经有4个小奖状了,老师说4-5个小奖状可以换一个大奖状,我一定能得一个大奖状”,我说“很好”。可下午放学回来后并没有拿到大奖状,我问为什么,孩子说要5-6个小奖状才可以,然后没有再说什么。我却感觉到了孩子心中的失落。我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013-02-05 16:57网友采纳
对于一个儿童情感的引导,一般我遵循下面的步骤:
1.首先认可孩子的情感。抱着一颗同理心,尽量理解孩子的情感,支持孩子对于自己情感的表达。比如,“我看得出来你没有换成大奖状心里很难过啊。”
2. 倾听孩子的倾述和理解支持孩子。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告诉你她自己的想法和事情的整个过程。比如,“老师开始说4张小奖状也可以换的,现在又不可以了。” “很多小朋友都有大奖状的。” “我一直都想送妈妈一张大奖状的。”。。。
3. 帮助孩子一起分析问题。 这取决于家长自己的教育观,而且要把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传递给孩子。我自己会让孩子给我讲讲她如何获得这4张小奖状的,肯定孩子的努力,和孩子分享自己的进步是最让您为她自豪的。也可以分享自己曾经的挫败和如何积极克服。
4.解决问题。孩子心里肯定还是难过的。但是现实是她确实只有4张小奖状。鼓励她提出解决的办法。比如她说如果她的字写得更好一些,就有一张新的小奖状了。那么可以一起练字。
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总是要遭到挫折的。这是个很好的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教机。让孩子学会积极的看待挫折,乐观的继续努力。
另外,奖励和惩罚,真的让人纠结。不管是小红花,还是小奖状,学校里的这些人为的奖励很大程度上推动儿童的竞争意识,而没有鼓励儿童自身的自我肯定意识。一个孩子,自己学会对自己肯定和鼓励是更为重要的能力。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祝福您和您的孩子。
我儿子说可以自己做一张奖状来鼓励自己。呵呵。补充一句。
前一篇:有时候什么都不做很重要
后一篇:KO湿水彩艺术疗育工作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