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射谱新曲、百年校园育桃李
(2012-06-25 10:23: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魅力四射谱新曲、百年校园育桃李
——滁州中学2012届高三教师团队写照
滁州中学2012届光荣榜
荣誉第一榜:少年科大第一名
荣誉第二榜:学科竞赛获佳绩
在物理、化学、数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竞赛中,3人省一等奖(滁州总共5人),30人获得省二等奖,竞赛成绩滁州市第一,和全省兄弟学校相比,位居前列。
荣誉第三榜:北大、科大保送生
荣誉第四榜:四名同学通过飞行员体检(滁州中学最多一次)
荣誉第五榜:自主招生考试为学子铺垫名牌大学之路
荣誉第六榜:全省前100名有4个,分别是沈一迪28名,夏之杰76、王政纲78、洪张杰83名,有望进入北大、清华。
荣誉第七榜:全市前十名,有5名同学在我校。
荣誉第八榜:高考600分以上人数181(不含保送生),全市第一
荣誉第九榜:
荣誉第十榜:高考本科录取人数破千人大关,达1044人(不含保送生),写下新记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桃李芬芳,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三年来汗水的浇灌。
责任心强、乐于奉献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高三年级分管校长杨超在谈到高三教师团队时,动情地说:“因为高三,我们的老师给父母、爱人、孩子一次次许下的愿望只能一拖再拖;因为高三,多少次万家灯火沉寂时,我们的老师还在书桌前批阅试卷,精心备课;因为高三,我们的老师疲惫的身体已经出了问题,但还是一再坚持,因为责任心,一直不懈地努力着”。
其实,杨校长自己更是如此,既要为年级的教学工作做谋划,又要关心每一位老师的发展,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朝夕相处,很多学生和杨校长都成了好朋友,甚至半夜里,听说学生生病了他都会亲自去探望;而他自己生病了却硬撑着,依然准时准点到学校;行政楼办公室的灯,他关的最晚,亮着的那盏灯也温暖着师生们的心。
“选择了一中,也就选择了格外地奉献。”这是高三年级组长任树新挂在嘴边的话。由于搬迁,学校教学区域分成了两个校区:老校区,仅留高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靠年级组来完成,不仅要管理好本年级,还要协调和三中的关系。一边是要勤心勤力静心尽力学习的高三学生,一边是精力十足又充满好奇的初中学生,作息时间、学习要求和习惯各不相同,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秩序的管理考验着年级组的每一个人。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年级组的三位组长和分管校长一起,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开二三次小会,想办法出点子,年级组攻克着一个又一个难题,获取一点又一点的进步。
一年来,每一天的清晨7点到夜晚的11点,分管校长杨超领头、年级组长任树新、副组长胡行忠、季凤勇,都奔波在年级的每个楼层,一个班接着一个班地清点人数,询问情况。晚上直到学生都离开了,大家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踏向回家的路。工作中,只要发现一点异常,他们都会深入调查,及时解决。年级组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召开一次全体班主任会议,大家敞开心扉摆问题,谈矛盾,提建议,定措施,力求工作严谨务实。每一次月考、模块考,从试卷安排到监考到成绩分析,年级组总是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组长任树新老师累得生病了,舍不得休息,一边吊水一边工作。
责任心不只是领导者的风范,而是一个团队的精神核心,李祥军老师连续担任高三教学工作,积劳成疾,花费几万元的医疗费,却没有耽误学校的工作,陈艳红老师因为上课,家里的事情和自己的疾病一拖再拖,且从不愿让大家知道,还有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早上孩子没醒就走了,晚上到家孩子睡了,虽近在咫尺,却很少有时间陪伴年幼的孩子。
业务精湛、教育教学能力强是学生对他们的印象
“有师如此,生复何求。”这是学生对实验班教师的评价。实验班承担着竞赛、名校的双重重担,以班主任刘大国、胡行忠领头的实验班全体老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学生更高的求知需求,不是拼经验吃老本,而是不断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探讨新课程教学理念。刘大国和胡行忠分别是两个实验班班主任,但是两个实验班分班不分家,遇事一起商量,团结协作,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他们常说“实验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我们要为我们未来的精英们铺垫厚实的基础和广博的胸怀”。冯园园和樊丽、朱卫林年纪虽轻,但是专业水平很高,和学生间很有亲和力,课间和学生无话不谈,课堂上又每每让学生们心悦诚服;仅仅高三一年,数学马立文老师批阅了100多次试卷,一次试卷140人,他批阅了一万五千多张,每一张都是有批改有点评,从不懈怠,所以老马给同事的印象就是每天叼着一根烟,不是在思考,就是在改试卷,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杨泽国和王胜利老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总是精选最优质的试题,提炼最精彩的英语课堂,让同学们不知不觉中体会着语言学习的乐趣。既要将知识讲透,又要让课堂出彩,这是实验班每个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届实验班成了纪律最好、成绩最稳、多姿多彩、全面发展的风范,给其他班级带了好头。实验班所创造的高分段高考成绩也创下了滁州中学的新起点,全省前一百名有4个,名校保送生2个,少年班1人,全校理科153个600分以上,实验就有93人。实验班的一本达线率达到了99.3%。
“学生满意是我最大的快乐。”年轻的教师如郑德宝、何苗、李坤等在自己所带的班级中,学生评价非常高,这既得益于他与生为友的为师之道,更因为他有令所有学生都仰慕的专业技能。年轻教师涂海军所带的普通班的学生化学竞赛获得了省级二等奖,这着实给了涂老师成功的快乐,他快乐着学生的快乐。
勤于学习、勇于钻研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一轮带高三的张亚琪、李平、汪奇峰等年轻教师,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勤奋的学习使他们进步很快,他们勤恳地听老教师的课,积极参与备课组的各项活动,上课备课最充分,作业批改最认真,市教研室的专家来调研听课,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巫光明、
他们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做一个善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班头’。”班主任老师刘世伟、樊少娟、赵美芹、张晓健等秉承锐意进取的班级管理理念。各自在班级发挥小干部的力量、发挥家长的参与热情、更主要的牺牲自我,和学生朝夕相处,以真情促动学生感悟,“齐抓共管”的举措让学生在晚自习时更加自觉地专心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感谢新课改,让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是徐玉宇老师在课改中不断创新后的感悟。
徐玉宇老师刚到一中时,他自己曾说“在我滔滔不绝的讲述中,学生的主动性逐渐丧失,学生鲜活的思想日趋僵化。”徐老师痛下决心:将课堂还给学生。徐尝试甩开教辅拐棍,对教材进行个性化阅读;他尝试将目光投射到学生身上,关注他们的生活体验,寻找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现在徐老师的语文课堂已成了“学生练习飞翔的舞台”不仅是徐老师,语文组的万竟文、汤涓涓、李伟等年轻的老师也在高三的工作中成长着成熟着。
他们也是一个有着协作精神的团队
“博学笃行,严谨细致,青蓝互助,雅量恢宏。”这是高三数学教研组崇尚的文化内核。高三数学组共有12名教师,在教研组长孙忠诚的组织下,精心打造教研组名师文化。年级组长任树新是数学组的老教师之一,他教学严谨细致,组内组织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艺术,数学组老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定期开示范课,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
数学组现已被打造成一个团结合作、敬业奋进的团队,每位教师都能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上日渐成熟!
不仅仅是语文、数学组,英语组在杨泽国老师的带领下,物理组在陈暖俊老师、化学组在胡行忠、詹步武等老师、生物组在朱卫林老师、地理组巫光明老师、历史组朱莉老师、政治组在张光文老师的带领下,都能够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拧,精诚协作,无私奉献。无论钱多钱少,先把工作干好,无论环境好坏,工作绝不懈怠。这是这届老师奉献之歌的写照。
他们更是一个有着人文关怀的团队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生命的和谐和尊严。”民主管理、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这届班级管理的共同亮点,各个班级都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潜能,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工作的亮点。例如1班的叶庆峰点子多,3班郑德宝和学生感情深,9班的胡斌老师陪伴学生多,20班的贺进儒和学生谈心多,他们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学生,给学生温暖和爱。
2012届教师团队优秀的老师太多:地理老师姜家余2011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地理老师季凤勇2008年获国家级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语文老师马孝萍获2011年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王琪老师刚刚获得2012年滁州市优质课评比第一名……
务实进取以人为本的领导团队
在谈到2012届教师团队时,校长刘树俭每次开会首先要说的一句话都是“感谢……”,她说,“我们这届高三教师团队之所以能成为一支特别能战、善战的队伍,就在于他们身上有一种高度自觉的意识,这就是始终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庭,把创新视为自己的航程,把教育视为自己的生命。”同样,刘校长身先士卒,她不仅要面对滁州中学刚到新校区出现的种种问题,更关心着这一届高三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每天早上早读前,她都要从远在新校区的家,驱车到老校区,她要看到每一个辛勤的老师,并表达着自己的关爱,然后再到新校区;每天晚上她依然是在两个校区之间奔波着,不管冬寒还是夏热,天天如此。刘校长既从宏观上把握着每一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又在细微之处关心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除了每个阶段给全体师生做动员报告,她还亲自到各个班级去给学生开班会鼓励学生们,亲自和薄弱班级结成对子,做薄弱班级的副班主任,亲自和一些学生交流,促进他们的思想进步。看着刘校长因为劳累常常带着血丝的眼睛,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只有以行动来表达内心的感动。
这一届高三因为远离新校区,为了能使高三备课组的老师能够感受到他们不是孤立的,刘校长还成立了高三学科指导小组,每一个学科指导小组都有一个中层干部参加,规定听课、参加备课组会议和备课组成员谈心,她自己不仅参加英语组的各项教学活动,还深入每一个备课组听课、谈心。。。。。这些学科组的成员由刘校长亲自点将亲自查问。
无惧耕耘辛苦,但求桃李花香。三年的付出终修得正果,完成了上级领导的高要求,向滁州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百年一中的明年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