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心阁
文心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0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探考

(2020-02-22 09:40:07)
分类: 教师随笔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探考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体写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第一部描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篇小说。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水浒传》曾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意大利、俄、匈牙利、捷克、波兰、朝鲜、越南、日本及拉丁文等多种文字,受到了外国读者的喜爱。她和许多名著一样,作者总是倍受关注且争议颇多,作者何人?个人还是集体?生于何朝,有何等经历?

中国历代文人对此均兴趣浓厚,许多论著都说,施耐庵的生平事迹“旧藉记载甚少,且多参差,难于考证”。但随着史料的“挖掘”、发现和学术界分析研究的深入,施耐庵的生平事迹己渐趋明朗。特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施耐庵的家世生平,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陆续发现了一些材料。全国解放以后,《文艺报》公布了江苏作者所写的关于施耐庵的考证与调查报告,在全国才引起广泛的注意。1981年冬至1982年春,由于兴化和大丰两县同志的共同努力,又征集到一批极有价值的文物史料,而后,又陆续发现了许多有关施耐庵的资料。

到白驹小学任职后,我多次去施耐庵纪念馆与馆长、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大量阅读最新关于施耐庵生平的挖掘资料,先从总体上作如下表述以供大家交流与批评指正: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白驹场人,约生于1296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卒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享年七十五岁。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其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无不精通,35岁中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两年后弃官归里,定居于白驹,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现白驹有施耐庵纪念馆,存施氏宗谱。

一、 施耐庵的籍贯:

施氏族脉之考溯,始推周之开国文王姬昌,其四子,周公旦,封地扶风(陕属)留相天子,统领陕以东诸侯,既封其子伯禽于曲阜(山东)世代禅候,历十二世,至鲁惠公,生施父(仍姬姓),又历三世至鲁庄公,生施伯,伯即施父五代孙,遂以高祖之字为姓,族渐称著,至周末有施之常,字子恒,(即孔子之著名弟子),后施氏蔓延天下,可谓誉满华夏。施氏其一脉繁衍于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市),后徙苏州。早在洪武赶散之前几十年,便有一脉先迁于苏北,施耐庵父亲施元德便在其中,他以行船为生,行走串场河,做一些小买卖。在卞仓场认识卞氏女儿,请人说媒,成婚。施元德结婚后仍然行走串场河,船常停靠白驹场花家垛。

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十月的一个秋夜,施耐庵就出生在这里。其父施元德欣喜地抱起刚出生的耐庵。希望儿子成为品行端正的才子,给儿子取名彦端,字子安,(耐庵是在白驹著书时人称耐庵先生而更名,此为后话)。白驹是施耐庵的出生地,元代的白驹场隶属扬州府兴化县,到明洪武元年划归泰州,所以作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说成是兴化人或泰州人都不能算错,至于说成大丰人,则是以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讲。溯源来讲,他的祖籍湖州比苏州更为准确。就拿施氏族人来讲,可能更认可他们的祖籍是湖州,有施氏宗祠的对联为证:“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禋”。吴兴即今天的湖州。

二、 施耐庵年谱

施耐庵,自幼聪明伶俐,过目成诵。其父施元德很是高兴,有心让儿子读书成材,走科举之路。于是便倾其所有,供施耐庵读书。

1、幼学白驹:(1296-1308)童年的施耐庵因为父亲的重视,得以在白驹街上读书,其间也常到卞仓的娘舅卞仕震家与表弟卞元亨在一起玩耍。由于耐庵聪慧过人,十一二岁便熟读四书五经,白驹街上无人能教。

2、少学苏州(1308-约1321)白驹街上没有人能教耐庵,更坚定了施元德供其读书的信心,他央族中高辈带耐庵到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施耐庵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很快成长为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19岁时,他初涉科场,一举考取秀才。

3、大都科考:(1321-1331)考取秀才后,耐庵信心满满,更加用功,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时29岁,赴杭州参加江浙行省乡试,中举人。其后,到大都(今北京)参加进士科考,不料名落孙山。其间,大都好友国子监司业刘本善,素知施耐庵道德文章堪为人范,为他多方周旋,举荐施耐庵前去山东郓城县训导(地方分管教育的小官)赴任。几年后,三十五岁的施耐庵,求仕之心未泯,再次来到大都,获得赐进士的功名。

4、山东掌故:(1324-1330)施耐庵在郓城任职期间,廉洁奉公,同情百姓,指导农桑。同时,施耐庵留心梁山、郓城、阳谷、东平等地方掌故,采集“智取生辰纲”、“七星聚义”、“宋江杀惜”等故事。但他的正直引起了上司和地方实权派的不满,举步维艰,于是愤然辞官。辞职后,他游览鲁中名胜,水堡村访问宋江后人,景阳岗凭吊武松庙,石碣村拜谒三贤祠,黄堆集(黄泥岗)考察劫“纲”遗址,狮子楼听评书说话。听樵夫晨歌,和渔夫晚唱,过金沙滩,经断金亭,穿黑风口,攀梁山道……为他后来写《水浒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5、钱塘为官:(1331-1333)35岁的施耐庵获得赐进士的功名,被委派到钱塘(杭州)担任县尹。

施耐庵秉性不移,钱塘为官二年期间,他倡导农桑,轻赋薄税,秉公执法,抑制豪强。元朝官制:路府州郡均以蒙古人为长,称达鲁花赤,俗谓监州,以汉人为守副之。因而,施耐庵的正直行为时时受其上司达鲁花赤的干预。“做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于是,施耐庵又一次愤然挂冠回乡。

6、定居白驹:(1334-1353)施耐庵辞官之后,一路买舟换车,日夜兼程,到家后方知妻子季氏夫人早于前年病故;老父元德公卧病在床,后不久也与世长辞,家庭的变故使施耐庵悲痛欲绝。其弟彦才理解哥哥的心情,便在白驹西侧花家垛帮他建了三间茅屋,不久,续弦申氏,生子施让,教书种田,耕读两行,安心当起了乡儒,其间收罗贯中为门生。几年后,施家便在花家垛旁边买下了另一个垛岛,后人称“施家垛”,经济好转后,又在白驹西十八里购得田产,施耐庵以已在苏州读书之处命名,“枫桥、柳桥、板桥”后称“施家三桥”。

教书之余,施耐庵常到茶楼酒肆、旗亭驿站,聆地方耆老讲述掌故传说;听四方商旅谈论新闻典故。北宝寺南侧有一说书场,施耐庵更是时常光顾。后来,施耐庵就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着手写《江湖豪客传》(《水浒传》最初书名)。

7、追随吴王:(1353-约1358)元至正十三年正月,草堰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条盐民好汉,在白驹场界牌头十五里庙揭竿起义。其时,武举卞元亨因杀死盐城巡抚,为逃避官府缉拿,也投奔了张士诚。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深知施耐庵胸怀韬略,腹藏甲兵,就极力向张士诚推荐。张、卞二人亲自登门,邀请施耐庵出山共图王业,施耐庵本想安心著书,不问世事。但近年来目睹元朝的横征暴敛,心中十分痛恨。见张、卞诚意相邀,遂慨然应允,携学生罗贯中一同前往。

在张士诚幕下认识好友鲁渊和刘亮,同为张士诚的幕僚。接触了许多文人学士如陆谦、顾逖、钟嗣成、许恕和农民队伍中的英雄等。

8、辗转江南:(1359-1363)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之后,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追求安逸享乐,任用小人,疏远贤良,许多忠义之士先后离开了张士诚。施耐庵另外两个挚友鲁渊和刘亮也在其中。

施耐庵辗转于江阴祝塘和沙州河桥,并留下一段江阴卜兆和的施耐庵假“墓”传说。好友鲁渊、刘亮,来到沙洲河阳山看望施耐庵,临别时送诗一首:“相思相见总生愁,况是河桥欲去舟。如此垂杨如此别,销魂未必定扬州。” 从诗里流露出在沙洲河阳山是暂时的,扬州(兴化)也未必久居之地。其间施耐庵写与故友顾逖一首诗曰:“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山阳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秫,莫教李子结为瓜。”顾逖回赠诗答:“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就此施耐庵决定隐居海边故里白驹场。

9、坐馆著书:(1363-1368)俗话说“自古昭阳(兴化)好避兵”,兴化系水网地区,不宜用兵,实乃乱世之桃源。施耐庵接到顾逖之诗后,于是携带家小,兼程北上,走到故乡白驹,放眼一望,水网芦苇,鸡鸭成群,与江南水乡无异,不禁诗兴大发:

山海永宁白驹场,荒野芦苇好风光。

串场活水千江月,待等物格换新装。

施耐庵重归故里,感到格处亲切。其弟彦明、彦才请人将其旧宅修理一新。为谋生计,旋耐庵就在北宝寺庙里坐馆,一面教授学生,一面编著《水浒》。为了使自己像耐心庵堂那样专心著述,不涉政事,便在书斋的门上挂上“耐庵”两字的牌子,乡民不解其意,便称他为耐庵先生。以至后来《施氏家簿谱》写成后,族中有人提出,应将“耐庵”二字写人谱中,但因家谱已全部写好,于是就在“彦端”之侧添上“字耐庵”三字,当然,这是后话。

10、流寓淮安:(1368-1370)明洪武元年,施耐庵因写《水浒传》犯事被捉,经多方周旋后被获释。获释后经淮安故友相邀,决定避居淮安,以养病体,避人耳目,以子安外称。经过这场变故,施耐庵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生活拮据,风寒旧疾复发,加之缺医少药,无异雪上加霜。是年冬,施耐庵自知不久人世,遂将《水浒传》的修改稿交给其门人罗贯中,并嘱将务必付梓刊印,以酬多年案牍之劳。遂尔溘然长逝,时年七十有五。

11、移葬施家桥:(约1450)施耐庵因其所著《水浒传》被朝廷列为反书而获罪,客死淮安。其子施让因家道“寒微”,无力将其父迁葬故里。其孙文昱时期,经济己经宽裕,为避朝廷耳目,不敢明目张胆地迁运。于是,雇了一条草船,用水把草浇湿,将施耐庵棺柩藏在草底,诈言是条沉船,沿途关卡胥吏,遂都免查放行。经过九天九夜,才将施耐庵遗骨运回白驹,安葬在他生前选择的茔地——施家桥。

 

施耐庵的伟大功绩,首先在于他在《水浒传》中塑造了鲁智深、武松、李逵、阮氏三雄等一系列属于人民的英雄。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为了正义,不惜头颅热血。他们在伦理道德上完好,是心灵很美的人。尽管在某种具体行为上也有某些缺点过失,但他们主导面永远是人们喜爱的乐意接受的。

其次,在《水浒》之中,施耐庵树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号,让它高高地飘扬在人们心头,让自己的英雄,千千万万的义军在这面旗帜的引导下行事、前进。他并不真正明确“道”是种什么样的东西,甚至也不完全明白“替天行道”的人该是什么样的人。但“替天行道”的口号又确实表明了它对社会黑暗的强烈愤慨,对于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对于“官逼民反”正义性的充分肯定。它客观上与历来最高统治者标榜的“代天牧民”形成了尖锐的对照。

施耐庵的伟大还在于他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融和了一定理想成份,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型典形象,一个个活着的“人”。读过《水浒》,掩卷闭目,这些“人”似乎活在你的脑子里。这在抒写人物性情,塑造型典形象方面,他为我国明清通俗小说开辟了一条健康宽阔的道路。

以上是我们探考施耐庵生平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志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盼方家指正。

 

参考书目:

(1)浦玉生《关于施耐庵生平的系统思考----施耐庵年谱》,中国水浒学会《水浒争鸣》第八辑,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6年6月第1版。

(2)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施耐庵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3)施耐庵纪念馆馆藏《耐庵学刊》1-20辑;浦玉生主编《水浒杂志》1-2辑。

(4)中国文联出版社 施金根主编《水浒诗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