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11-09-07 13:09:27)
标签:
杂谈 |
from:http://202.198.131.190/wlkc/xinlixue/dierzhangdierjie2.htm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有意义言语材料的学习与保持的研究。他的理论在60年代提出,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欢迎。1976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桑代克奖”。
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自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接受学习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但这种学习形式一直被误解为机械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只是因为一些教师使学生进行的是机械学习而采取的又是接受学习方式,才使接受学习被认为是机械的。同样,发现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也可以是机械学习,那种只发现点滴的事实,而不理解其中的规律的发现学习便是机械的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大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怎样才是有意义学习呢?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奥苏伯尔所定义的认知结构是一个人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或一个人在某个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与组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是“观念的支架”,或称之为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新观念被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同化、贮存并相互作用,原有的观念同时发生变化,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获得意义。
所谓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有意义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有意义学习的两个标准。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建立了内在的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系;实质性是指用不同语言或其他符号表达的同一认知内容的联系。
机械学习中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只能建立起人为的、表面的、非实质性的联系。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所谓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可以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第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与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适当性,包括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利用;新观念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原有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三个方面。
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张春兴,1998)
(4)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类属学习又有两种形式:
①
②
总括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例如,掌握了铅笔(a1)、橡皮(a2)、笔记本(a3)等观念之后,再学习更高一级的总观念“文具”(A)时,原有的从属观念an可以为学习总观念(A)服务。总括学习所形成的新观念在概括和包摄程度上高于原有的一些观念,所以称为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导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只是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例如,新学习的观念是“质量与能量的关系”(A),原有观念是“热和体积”(B)、“遗传和变异”(C)、“需求与价格”(D)之间的关系。在此条件下,新观念既不能类属于某一特殊关系,也不能总括原有的关系,但它们具有某种共同的关键属性。由于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因而也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获得意义。
(1) 课堂教学的原则
(2) 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先行组织者
第一,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材料的组织者,使学生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这样的组织者被称为陈述性组织者。
第二,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对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组织者,这种组织者被称为比较性组织者。
奥苏伯尔与菲茨杰拉德(Fitzgerala, D, 1961)曾做过一项有关组织者的代表性研究。他们以大学生为被试,比较了三种导入文即比较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和历史要点,对学习佛教原理的保持效果。
比较性组织者,就是详细区别基督教(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佛教(应学习的材料)之间差异的导入文;陈述性组织者,就是根本不涉及基督教,只是对佛教原理进行高度抽象化和概括化的论述;而所谓历史要点就是从佛教的历史发展加以论述。在学习后的三天和十天,分别通过测验了解对佛教原理的掌握程度。结果是:从整体来看:基督教知识多的被试比基督教知识少的被试对佛教原理的学习成绩优秀;学习三天后的测验,比较性组织的学习效果大于陈述组和历史要点组的学习效果;十天后的测验,比较组和陈述组要比历史要点组的学习效果要好。
奥苏伯尔是先行组织者的首创者,他提倡采用抽象水平与包容水平较高的组织者,因此,他所设计的组织者多为定律、概念或概括性说明文字。但是,梅耶和其他人的许多研究表明,具体模型组织者就是用具体形象化的模型作为组织者。
(3)课堂教学的过程
①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重新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学生既能看见黑板,又能彼此看见,以便进行讨论和看到教师的板书。
②呈现组织者。教师首先呈现一个抽象的组织者,在黑板上写出地形的定义:“地形是具有共同形状和构成成分的陆地表面。”然后呈现具体模型组织者,在讲台上呈现高原、丘陵和高山的模型。
③让学生讨论三个模型的异同,同时教师强调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④最后,对照黑板上的组织者,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对三种地形进行比较,找出三种地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使知识融会贯通。
正如上述教学实例那样,奥苏伯尔强调教学中的师生相互作用,强调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讲解式教学并非布鲁纳批评的“教师讲,学生静静地听”的那种教学。
3、对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还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这些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也符合学校学习的实际。
(2)他的理论观点运用于教学实际提出了“渐进分化”“综合贯通”的教学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对实际教学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欢迎。
(3)奥苏伯尔过分强调由教师安排层次结构使学生接受,忽视了学习者的创造性。他的学习理论主要论述了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技能和品德的学习,这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