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风雅,不是贫穷人的事
(2022-03-24 14:43:07)
“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成”,这是一句励志的话。灾荒年,贫困人吃菜根是填肚子,而志士们咬菜根是励志。“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流”,《菜根谭》,很讲究的书,读这一段,觉得读书人说事儿,总会以己度人,多少拔高一点。“贫家净扫地”,说得好,虽是贫家,但也不要弄得像个垃圾坑。“贫女净梳头”,说得好!不过大概他没见过借梳子梳头。小时候,一把缺齿的梳子几乎半村人用。农闲了,女人们坐在池塘边的柳树下,一把残齿的梳子换着梳头。那些都是贫家的女人,平时一个帮一个捉头发里的虱子。
我很佩服鲁迅先生能写出阿Q,祥林嫂,孔乙己,九斤老太等穷人的形象。其实那也是生活的积累。他出生于大户人家,家庭变故使他幼年曾经避居在外婆家。那个“鲁镇”,应该比贺家墺好一点,但毕竟是乡下,他所见都是贫穷人,所以他知道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反映到笔底下,就都真实而生动,但不讲究风雅。
没接触过穷苦人,要写穷苦人的事情,很难想象。不错,应该把自己的居住环境打扫干净,把自己收拾干净整洁。这只是“应该”,有时候未必能够办得到。即使办到了,与“风雅”有什么关系呢?有钱的大爷,不论是大老爷,还是大少爷,无不风度翩翩,因为有条件风度。要说“雅”,自古以来讲那个的,几乎都是不缺衣食且读过书的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薛潘等,披挂非常豪奢,可表现出来的却是俗气,比刘姥姥还俗。
所以说,和贫穷人讲“风雅”,有点看高了他们。他们本来就不知道什么是风雅,贫穷人知道的是,哪个勤快,哪个懒惰。
现在不一样了,农家没有梳子是不可想象的。小院子里几棵果树,几丛花卉,打扫得干干净净,看着就清爽。这原因,一是不缺吃穿用度,二是有闲时间。我们几千年的祖先们,享受上这种生活的,实在非常少。要比较起来,当年互相捉头发里的虱子的村妇,未必就没有当今的时髦女郎懂得美,但条件有限,风雅不起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