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光寺

(2025-03-26 14:49:37)
标签:

历史

旅游

时尚

文化

娱乐

太行山脉北段的褶皱里,藏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1937 年那个改变中国建筑史的夏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佛光寺东大殿梁架上拂去千年尘埃的瞬间,不仅让 "中国无唐代木构" 的论断成为历史,更让这座深山古寺化作文明传承的活化石。

   一、跨越时空的建筑基因

  公元857年的佛光寺,在唐宣宗复兴佛教的浪潮中重生。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举折平缓如大鹏展翅,斗拱雄大若力士托天。这些唐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在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早有预示。当梁思成第一次见到实物时,竟发现壁画中 "大佛光之寺" 的斗拱比例与实物惊人吻合,仿佛千年之前就埋下了相遇的伏笔。建筑史家陈明达曾说:"佛光寺的发现,如同在黑暗中突然点亮的灯盏。" 这座孤悬太行的唐代殿宇,完整保留了 "材份制" 的模数体系。檐柱侧脚与升起形成的微妙曲线,斗拱层与屋架层的巧妙衔接,都在诉说着《营造法式》成书前的建筑智慧。

 二、测绘笔记里的考古史诗

         1937  6 月的测绘现场,36 岁的林徽因在 40 米高的梁架间攀爬,腰间系着自织的麻绳。当她在东大殿北次间发现 "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 的墨书题记时,手中的镁光灯突然熄灭。这个与敦煌壁画供养人同名的女性,在千年后成为破解建筑断代的密码。

 

  梁氏夫妇用坐标网格法记录每块斗拱的位置,用自制的水平仪测量举折。他们在测绘报告中写道:"此殿之发现,实中国建筑史之重要里程碑。" 那些被蝙蝠粪便覆盖的唐代彩塑,经林洙清理后显露出 "吴带当风" 的飘逸衣袂;藻井下尘封的飞天壁画,在手电光束中展现出矿物颜料的璀璨。

2019 年,佛光寺东大殿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匠们发现唐代梁架上的 "叉手" 结构仍在发挥承重作用,那些被虫蛀的部分,明代匠人用榫卯技艺做了巧妙加固。这让我想起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写下的话:"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而匠人是文明的书写者。"

 

  站在东大殿前,檐角铜铃与山风合奏着千年未改的旋律。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柱础,那些历经劫难的斗拱,那些被无数双手抚摸过的经幢,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让古老基因在当代继续生长。当无人机掠过殿顶,现代科技与唐代木构在云端相遇,这一刻,历史不再是凝固的琥珀,而是流动的长河。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腾冲银杏小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