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吐故纳新4224
吐故纳新4224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46
  • 关注人气: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瀛洲一海上云台山

(2023-12-13 09:05:13)
 瀛洲一海上云台山

                                    瀛洲 一 海上云台山
         
          今天,我们的旅程是游“瀛洲”,欣然。我们这是去会神仙,因为在传说中“瀛洲”就是神仙住的地方。
         这个神仙住的“瀛洲”,其实就是连云港的海上云台山。曾有多地说是“瀛洲”,在连云港连岛苏马湾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界碑“西汉琅琊界碑石刻“,界碑石上刻的篆文,一字一句,清清楚楚的证实了”瀛洲“ 就是连云港的海上云台山。
         古代传说“瀛洲”是海中神仙们剧住的地方,它是独立浮在海水中间的一座岛,云雾缭绕,波烟浩渺,美丽又神秘,人们特别想去揭开它的面纱,却又去不了那仙山神岛。
       《山海经》中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上有三座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徐市又名徐福,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一代名医。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他说的瀛洲就是海上云台山,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写的,那时的瀛台的的确确四面环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岛屿。后来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变化,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瀛洲终于和陆地相连,才形成了一面临水的海上云台山。但这时距唐天宝四年已过去了966年,所以当年诗仙只能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来兴叹。
       明朝时瀛台与昆仑山、蓬莱、方丈列为“海内四大灵山”,清代又列为“海内四大名山”,自古就有“东海第一胜景”之誉。明明这里是黄海,为什么说是东海第一胜景?有人解释:以东海南海来分,黄海属东海区域,就像以五大洋来分,我们属太平洋一样,我认为这种说法合理。
        
       一千年后的人们就比诗仙幸运多了,可以轻履便装直登海上云台山,它也叫北云台山。  
       我们从万寿谷出发,向海上云台山最高峰大桅尖山行进。万寿谷是因有万寿山而得名,谷纵深约2公里长,一路满目青翠,鸟语花香;溪流叮咚、涧水潺潺,每转一个山弯就能看到山脚下烟雾弥漫的大海和连云港大港口。攀登海拔605米的最高峰,但好像比攀登海拔4000米的大理苍山、攀登海拔2000米的城步南山更为险峻,因为沿途山上尽是白色的片麻石,许多梯阶就是在石头上开凿的,一路上还有许多巨石层层叠垒,这些矗立的巨石挺拔而怪状,人就像攀悬在峭壁上,两峰之间还晃晃荡荡着悬索桥,所以仅海拔600多米,却有着峻岭险峰的磅礴气势。

       嶙峋巨石上,一只雄鹰,目光炯锐,凌空欲飞,在天宇一片蔚蓝的衬映下,像一具钢铁剪影。《山海经. 大荒东径》中说“少昊之国”是以百鸟为官,鸟为图腾,故称鸟国。这里说的大荒东径“鸟国”就是江苏瀛洲沿海,那么这只天然的石鹰会不会是“鸟国”的古图腾?我想:这里的人们愿意它是,故为石鹰取名“云台神鹰”;我也愿意它是,因为有了“鸟国图腾 一 云台神鹰”,古来相传瀛洲灵山仙境的神秘,就有了更多可信的佐证。
    
                瀛洲一海上云台山       

       “ 瀛洲”至所以会列为四大灵山之一,是因为古时这里是佛、道教圣地,最鼎盛时这方圆几十里内密集了大小寺庙72座,道人僧人达2万多,史上称其为“佛国”、“七十一福地”。其中声势最大、名气最大的是云台山“法起寺”。“法起寺”是以“佛法起源”之意而取名,是“佛从海上来,东土第一寺”。当时寺内有僧房200多间、僧人300多人,常年香客不断、香火不断;成为苏北、鲁南等地区的佛教中心;它还属禅宗五个宗派之一的曹洞正宗传承体系,并传至35世了;历有“寺风正派,不二法门,有德者居之”的美誉,故“法起寺”才能成为著名的佛教古刹、宗教圣地。晨钟暮鼓、青灯木鱼,名师高僧、信男信女。明朝名儒顾乾赋诗《云台山三十六景 一 山寺晨钟》曰:“古寺晨钟起,朝来次第鸣;数声残月落,一径好风清。过涧游鱼听,径林宿鸟惊;寥寥万籁静,入耳动遐情”。
     新建的“法起寺”几重院落,次第而上,巍峨庄严,气魄宏大,它耸立在远古“法起寺”的旧址上。在寺院门外,我停下了脚步。我认为寺庙是教徒们传达信仰的地方,是他们心中的一片圣地;我心怀敬畏,但我不是道中人,则不轻易踏入。所以我只远远的观望这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像祖祖辈辈一样,都是仁慈善良的老百姓,在这里手秉香火、怀满虔诚,表达自己忠实的信仰;在这里他们敬畏着崇高的佛祖、研习着高深的佛法,寄托着殷切的期望。曾经在这里,古人们不辞艰辛,不远万里,纷纷从陆地、从水上踊涌而来,人数之多将这里形就了一条“烧香河”,这条河名沿用至今。两千多年来,这座庄严古寺的袅袅青烟、笃笃木鱼代表了多少人的信仰,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不管灵验与否,他们一代代依然执信,一个个依然虔诚。进寺庙时,神色是相对的凝重;出寺庙时,神色则是相对的放松,这就是精神力量的强大作用吧。

     云台山上有好水,那就是“悟道庵”的“醴泉”,水渗酒味。《礼记》说:"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 更有古人说百鸟之王凤凰是“非醴泉不饮”。明代嘉庆年间,有个名叫杨珊的人,深恋此泉,便开凿了一口“醴泉井”,井水几百年后都不干涸,水质仍是清清澈澈、甘甘甜甜。古时曾有位没留下姓名的雅士,来“悟道悟”敬香拜佛时,饮了醴泉水,醉后诗兴大发,诗曰:参山谒佛拜先哲,小桥溪水醉醴泉。醉卧蹊径君莫笑,我是山人非圣贤。
      一汪清清醴泉,我也意欲滔水半瓢,来个一饮而尽,却又怕真会醉卧在山中。

                   瀛洲一海上云台山       

    桅尖山,海上云台山最高峰,这就是神仙们住的地方呀 。果然一览众山小,极目海天舒。
   突然间一种奇妙的感觉涌来,我很想问问各路诸仙,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不用举头,就能看到雪色的白云,不是一朵朵一片片,而是在一片蔚蓝天际中光芒四射?不用腑首,就能听到雪色的鸥鸟 一 一群来自“少昊鸟国”的精灵们,击水时仍“呷呷”高唱着洪荒古老的歌谣?我想问问,这远远近近、方方圆圆42座连绵起伏的青峰上,你们是不是腾云驾雾,如履平地?在这嶙峋怪状、叠叠垒垒的片麻白石中,你们是不是还隐藏着更多像鸟图腾类的奥秘? 我还想问问,曾被苏东坡誉赞为“郁郁苍梧”的千年银杏、万年楸树,可是你们亲手栽种?“佛从海上来,东土第一寺”的渺渺青烟,可是你们点燃的第一炷?那如酒的醴泉水,你们饮过有几瓢?醉过有几回?我更想知道:如今云台山下,巍峨的现代化连云港大港和繁荣的现代化连云港新城,在你们眼中是不是也像鬼斧神工般的稀奇?我想知道的太多,太多了。

    走过的路,没有一步是白走的;看过的景,没有一个是白看的。
     不管是《山海经》和《史记》说的“仙境神山”,还是《大荒东径》说“少昊鸟国”,瀛洲 一 海上云台山,我来过了,虽然途中没有遇到传说的各路糖果仙,虽然我想知道的还有很多,但不虚此行。 
    如心有灵犀,诸仙们,我们梦中相遇。瀛洲一海上云台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