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书聊出来的友情哲理
(2022-06-28 22:25:59)分类: 示范引领 |
聊书聊出来的友情哲理
沈海燕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小松鼠和小熊一对好朋友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切入学生的生活故事,于是决定与他们聊聊这课。
课堂伊始,让他们自己阅读课文,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他们写的答案很有意思:
学生一:(划的是开头: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写一句话:住这么高,不危险吗?
学生二:(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写下:小松鼠和小熊有好戏了!
学生三:(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儿小事吵了一架。)写下:好朋友之间不应该吵架。
在看学生的心里感受的时候,我搜集了相关重点信息,他们围绕好朋友能不能吵架、吵架后的心情如何来写感受。
于是写下第一个问题:请默读课文,写下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内容,可以是最有感触的,也可以是觉得不对的地方。
第一个学生读到这段话:“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大部分学生觉得这句话不喜欢,认为松鼠不应该一把抓住风筝。
这里面有松鼠的情绪在里面,我叫他们猜猜里面的感情是怎样?
学生一:里面的感情是很激动。
学生二:小松鼠折了一只纸船,小熊看到里面的松果很开心,松鼠想知道小熊送什么给他,所以他很着急。
学生三:再怎么着急也不能一把抓住。
我看学生在这里,特别反感松鼠一把抓住,就继续聊:你说他不应该一把抓住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一:因为一把抓住风筝很不礼貌
学生二:好朋友送的礼物,不应该这样一把抓住
学生三:一把抓住,呆会把风筝线抓断了
学生四:一把抓住,里面有草莓,呆会草莓掉到地上了。
学生五:一把抓住,动作很粗鲁。
孩子的反应多么真实,如果我粗暴地认为“一把抓住能够表达多么渴望友谊的感觉”就会失去这么精美的点评。
第二个问题:两个小朋友吵架后的心理状态是怎样?
学生一:他们再也不放风筝,再也不放纸船了。
我想到这只是他们两个好朋友表现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许多细节的东西,譬如两个人每天会扎一只风筝,折一只纸船。
学生二:他们每天都会坚持扎风筝、折纸船。
问:每天扎风筝和折纸船反映出什么样的心理?
学生一:说明他们非常在乎对方,尽管吵架了,但是心里还是想着对方。
学生二:只是吵架了,不好意思和好。
我说:“是呀,吵架了,总是要有人先低头才行啊!”
学生这时就聊到他们如何和好的。这时教室里蹦出一个声音:“他们之所以要和好,是因为这里只有它们俩,再没有别的动物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讨论森林里还有没有别的动物,有的说森林里不可能只有它们俩,山脚一定有老虎、野猪、小山羊……山顶上一定有小鸟、雄鹰、猫头鹰……
这个时候学生就谈到了如何面对朋友之间的小别扭,吵架了要不要抛弃对方,另外找朋友。
我以为课程已经结束,这时有一个学生始终把手举着,就是不放下,我问他是想说什么?
学生说:我有一个问题,既然小熊和小松鼠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为什么不搬到一起去?教室再次炸开了锅,各种假设出来了。
学生一:小熊要搬到小松鼠家,房子不是被挤破?松鼠的家那么小,怎么住得下小熊?
学生二:如果小熊住到小松鼠家,一不小心吃了小松鼠怎么办?
学生三:小松鼠可以搬到小熊家
学生四:小松鼠如果搬到小熊家,小熊家里没有松果,小松鼠会饿死的
学生五:可以把小松鼠的家搬到小熊家旁边的树上
学生六:小熊的家也可以搬到小松鼠家旁边
学生七:在旁边找个大树洞就好了。
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绝对不是我们大人的思路,最后我留下一个问题:好朋友要不要整天吃在一起,住在一起?
课程结束后,学生说:还是各自住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如果要搬,有一个人会改变生活习惯,这可能不适应。
学生的人生会面对许多问题,友情在他们生命中最着重要地位,如何面对好朋友之间的小问题,会上升到哲学思辨角度,这堂课我们涉及如何对待好朋友的礼物,好朋友要不要吵架,吵架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吵架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去重新找一个朋友,好朋友要不要整天呆在一起。
人生有许多更美好的相处方式,任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想,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尊重彼此,尊重友谊,尊重感情,这样我们从小就可以做一个重情重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