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石婷的学习感悟
(2022-04-28 21:36:59)
标签:
教学教育文化 |
分类: 科研任务 |
观王崧舟老师《十六年前的回忆》有感
宿松县实验中学新城分校
石婷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单元主题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关于“理想与志向”,语文要素为“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中教,教中学。从王崧舟先生的课堂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借领袖之语树丰碑
王老师借学生熟悉的中国历代领袖对李大钊的评价之语,一下架起了革命历史更迭的一座丰碑,课前资料的搜集了解瞬间让学明确了“李大钊”这一丰碑永存历史的重要意义,巧妙让学生“理历史之实定背景”。
二、搭建支架,贯通文脉
整堂课,王老师巧搭支架,抓住李大钊的神态、言行、外貌,用想象补白,以“反常”描写作为切入口,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品格。贯通整节课的还有李大钊的两个身份——“父亲”“革命者”,在“正常”与“反常”的对比中,李大钊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让一堂课语文课做到了言、意、情、能兼得。
三、补充拓展出信念
王老师在拓展部分,引入以革命信念为红线的革命文脉,以帮助孩子更深层次领悟革命精神。学生形象鲜明地体会到,这样的革命精神,不仅在李大钊、红四团、刘胡兰、董存瑞身上体现着,也在今天的科学家、人民子弟兵、抗疫战士的身上显现着。随着音乐响起,王老师那浑厚的嗓音对每个故事的解读,孩子们一遍遍地接读,都能入情入景地点出——这伟大的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真可谓是“投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诵读入情境,精神永传承
反复诵读感悟,是每位语文老师都惯用的教学方法,但王老师指导学生诵读总是那样读得恰到好处,直击人心,入情入境,酣畅淋漓。王老师挑出最主要、最核心,与人物形象最密切的语句读,分组读,合作读,带着情感读,想象读,每一步的设计都与文章相对应。读出当时人物再现,读出当时的情景再现,读出人物感人至深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