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伯牙绝弦》说课稿

(2016-01-16 12:28:57)
分类: 课题研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伯牙绝弦》说课稿

宿松县实验小学   黄金舟

【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微课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的策略,在翻转课堂里实施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微课引领,先学后教,课堂翻转,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说学情】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微课的自学,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课堂上,老师根据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先学后教”法、“以读代讲”法、启发点拨法和“情境感悟”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翻转课堂教学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运用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读出自己的感悟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基于上述目标,我设计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微课、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有微课,进阶练习,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设计了微课,下面播放一下,共8分钟,主要从课题理解、节奏朗读、词句理解和内容小结几个方面来展示,同时为预习设计了六题练习。目的让学生自学并自测,之后老师批改练习,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

在通过微课预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课前预热,揭示课题→整体感知,体会韵味→品读课文,感悟“知音”→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一、课前操练,揭题导入

课前操练

操练分两步,第一步是ABCC式的词语练习,我先在黑板左板书两个本课的两个词语: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接着,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问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悠悠白云、袅袅炊烟、依依杨柳、皑皑白雪等 ,齐声朗读。小结: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这类词语练习,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

第二步是大屏幕出示几个抢答题。目的是为学生课前看过微课、做过阶梯练习,教师批阅发现问题后,对预习课文的一种巩固训练,测试题包括课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现代意思。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程度。

揭题导入

1、出示课题前,从本课主题知音入手, 运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等古典名言。告诉学生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我们读这篇文言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接着叫大家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齐读课题时,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然后提问:“绝”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等问题。,下一步顺理成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二、感知整体,体会韵味

分为指名读文——指名说方法、说意思——齐读全文

1、由于有课前微课对课文进行的预习,所以在一开始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印象,加上课文不长,所以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2.接着追问: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文言文的意思。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之后,教师指出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要求大家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共抓“五”品。

1.品用插图——过渡到文本

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说出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哪些人,目的有二,一是积极借助课本中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方便过渡到文本,有利下部品读感悟。

2.品读全文——体会人物特点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两人特点的一句话。并迅速概括出两个人的特点

默读课文,文中是怎样具体写一个善鼓、一个善听的呢?用     画出钟子期称赞伯牙的句子。

(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分别从善鼓和善听两个角度体会人物特点

怎么理解?(想)  伯牙想到高山就能弹到高山,想到流水就能弹到流水。可见善鼓之名果然名不虚传啊!

教师引读:伯牙想到高山时,钟子期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重点品读“善”——了解古文的一字多义

承接上面出示的展示两人特点的句子,抓住善哉和第一句中的,比较意思,比较出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一字多义

4.重点品读“志”——了解古文的同义字现象并想象说话(分“四抓”)

抓住“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以及泰山图、长江、黄河图,引导学生想象说景象和相关词语诗句“波澜壮阔、波涛汹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想象出这些意境后指名读,齐读,读出这种气势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这样的句式仿例想象说话。这也是对课前词语操练的一种运用。

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 “念”、“志”的意思,都是“心里想”的意思。告诉学生这是古文中不同的字表达同一个意思,这叫同义字。还有钟子期必得之中“得”的意思是?(理解)

琴声深入体会“志。引导学生再想想,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有什么?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及时出示理解金文“志”引导学生说(心声、情怀、志向……)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这样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志”的理解就清晰了,不仅仅是想,还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

5.品“得知音”—— 伯牙得遇知音时的心情

这里实际是对以上感悟的小结:当伯牙将自己的心声融于乐曲中,有谁明白呢?(子期)  当他把美好的心情化作美妙的音乐时,有谁知道?(子期)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  知音  也说明这对知音互相(理解、欣赏)。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板画心图案。

伯牙遇知音,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欣喜、开心、高兴)。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跟老师读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以上是五品第一部分,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采用读写结合

1营造情境读——文字与音乐相辅,体会运用工具书学古文的方法

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看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在营造情境后,学生的心情可以说是悲痛的,引读最后一句,接着就句中比较难理解“谓”字。告诉学生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

后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2对话伯牙——配乐写话,情感交流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儿的对话分两步,一是学生对伯牙说点什么,二是师生合作读伯牙在祭奠知音子期时说的一首短诗。分别配上《知音》和《伯牙悼子期两首音乐。进一步体会知音难觅。

3.交流疑问——失知音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吗?(谢知音) 他断的只是琴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出示文中最后一句)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阅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

2.引读课文,试背课文。运用课后资料袋内容,以时间为序分别引读课文的第1句、第2-4句、第5句以及全文,分别由男生、女生、全班读,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时,以及发生后的300年战国、500多年秦朝、1000多年后的唐代2000多年后的明朝2500年后的今天,人们是怎样传诵这个故事的。

3.升华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故事,要大家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知音!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出示三道分层作业题,学生从中选择一道完成:

二星级: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题目《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以从老师的新浪博客——龙湖之舟中查找。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精华和浓缩,我以主要人物及特点、加上重大词 念、志和主题“知音理解 欣赏等为主要内容构成一个心字形。

   25  伯牙/绝弦

 伯牙        子期

    知音

     善鼓           善听

    

     理解 欣赏

将教学过程简洁呈现出来,表达知音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之情,当失去知音,擦去部分板书,让让人心痛,但痛失知音,我们不能永远悲痛,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所以结课板书仍要将知音注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

 

                                           2016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