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问卷调查表》中,我看到了44位家长真诚地反馈,非常感谢!针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我认真地思考并且总结了自己平时的做法,在这里和家长们一起交流,让家长们也知道我的做法,也能针对孩子的能力欠缺进行综合分析,作有效引导。
一、课内学方法,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其实,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并不是教师在课堂里能解决的。加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要注重课外大量阅读,同时也要学会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一直是有渗透的,比如:
1、带着目的读书。如:第一遍读通顺、读准确字音;第二遍了解大概内容;第三遍边读边思考,解决阅读时产生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这样读书。
2、边读边批注。在阅读时会产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阅读体验,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一定要动笔,用铅笔在文段、句子或词语旁边进行一个或两个简短词语的批注,并且让学生将这些给自己带来触动的句子、词语画出来。
3、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词语都查字典,一般是联系课文内容、相关句子来猜测词语的意思,或是拆分词语帮助理解。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是经常运用的。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要学生做课前预习,主要是考虑到很多孩子即使面对预习的要求也不会做,这样还会导致拉大差距,因此我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扎实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
4、学以致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有一定的写作指导作用,因此随着年段增高,会更多地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感受写法的妙处,并且引导学生将这种写作方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二、阅读贵在边读边思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表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多读,文章的意思就明白了,内容就理解了。而事实证明,这句话中的“读书”应该是指边读边想地读,带着目的地读。从学生诵读《日有所诵》和平时的读课文来看,很多孩子读了很多遍依然背诵不出来,也不明白文本的意思,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无目的地读,没有思考地读,就是所谓的“死读”、“小和尚念经”似的读。所以,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既需要多读,而且还要有目的地读,边思考边读,边读还要边思考。面对同样的一篇文章,有的孩子读过一遍之后既能读通顺、准确,而且还能清楚地说出文章的大概意思,甚至于还能初步地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还是和他平时的阅读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纵观所有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孩子,他们不仅会倾听,更重要的是很会思考。课堂上,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一种高速运转的积极状态当中。老人们常说:“脑子不用会生锈”,这话就非常有道理,每个人除非天生的生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大脑的思考能力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能力差异?还是因为“脑子用没用”的缘故,就像机器一样,用得多了,磨合就多,运转自然就会自如了。相反的,当脑子不常用,或者完全不思考,总是被动地做事,那么长时间以后,会不会都忘记怎样思考了呢?说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一天的语文课上,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练习册上的阅读题,先让学生读一遍,看看文章后面的题目,再读第二遍,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段来解答后面的题目(我反复强调:短文题目的答案都藏在文章中,所以必须得认真地读文章)。这时,遇到了一道题,没有直接的答案,需要思考,但是难度并不大。这时,我开始点名回答了,一般我会找发呆型的孩子,给她个下马威,提醒她认真点儿。我点了一个女生(上语文课常发呆)她站起来哑口无言,根据我对她能力的了解,觉得再读一读应该是会答出来的。于是我耐着性子让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再问她,她依然皱着眉头,还是答不上来。这样的情况,我就无法理解了?于是我再让她好好看看,想一想,看她还是哑口无言。旁边的同学看了急得直想帮她说了,个个举着手争着要回答。我叫她身边的一个成绩不如她好的孩子回答,这个孩子刚才应该是认真读了的,回答比较准确、完整。对于那个女生的表现我实在是失望:平时上语文课就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甚至于有时候还会连书都不太愿意翻一下。除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以外,阅读理解、习作都存在问题。这个女生的表现是不是能说明一部分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原因呢?
阅读理解的能力并不是做题目就能提高的,是广泛阅读、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这样的学习才会灵活,才是“活读书”。我想起了上一届的一个男孩,那时候,课堂上的他似乎并没有特别地专注于听课,甚至于还偶尔说说小话,课后什么玩的都玩了,电脑方面也是高手。但是他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现在在长沙的一所中学上初三,在一千二百多名学生中,他上个月的月考成绩排名第一。他和我聊天时提到了他的一个特点:挑战!越是有难度的题目越能激起他的战斗心,遇到困难迎难而上是种难能可贵的特质,他之所以能成功,这一特质的作用不小。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阅读。上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已经能无障碍阅读了,对于起点本身就高于同年龄其他孩子的他而言,课堂上的知识远远不够他的需求了,所以即使课堂上不怎么听课,却依然成绩好,这就是其原因了。
以上所述总结起来也就是两个关键词:阅读、思考。
三、坚持好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关于阅读,我还找了一点资料,在这里和家长们一起分享,看看是否也能给您一点启发呢?
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让自己取得高分,而是可以伴随自己一生的一种能力。让自己可以在阅读中获得很多的乐趣,并且能获得更多的人生之事,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心胸,提升生活的品味。
1、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喜欢读书的习惯,哪怕是有很多他不认识的字词,但是通读之后只要他能够答题理解书中内容就好了,孩子会慢慢发现书中的无限乐趣的。
2、查字典。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自己弄不清楚的词语、成语等要多查字典,在查字典的同时,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增加了知识积累,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孩子会更加喜欢看书的,自己在看书的同时也要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
3、读原著。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以给孩子选择购买经典文学作品了,这个时候请不要选择彩绘版或拼音版本,因为这样的作品已经大量地删减了原作品的内容。不便于孩子对原著的理解和语言的学习,要想很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倾向还是应该读原著。
当然,有的作品内涵深刻,孩子们读不懂怎么办?那就不要买。可以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儿童文学名著,比如《木偶奇遇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小王子》等以及《彩乌鸦系列》这些都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
4、做笔记。读书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每次去读,每次都要做笔记,这样会发现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经常做笔记可以促进自己的总结和思考,有利于理解能力的提高。(这个要求在语文课上反复强调,以后还会特别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让孩子们真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5、随时随地阅读。很多人觉得时间紧张,无暇阅读,其实读书不一定非要选择自己空闲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姿势,舒服的位置去读,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做到的事,比如等人的时候,作业完成后,下课的时候,吃饭前,睡觉前……这些读书的时间都是可以挤出来的。
阅读习惯好自然阅读能力也提升了。如果只是局限于做阅读题肯定是不够的。虽然多做习题也能达到训练的效果,但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人会不会一看到文字就头疼呢?那阅读思考又从何而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