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A股贱过菜价仍无人问津?

(2011-09-16 14:20:32)
标签:

财经

分类: 股市策略

近日频繁见诸报端的新闻,除了国外欧债务危机在政客们的言论下继续发酵外,在国内,病入膏肓的A股广受民众怨声载道。深陷政策紧缩漩涡的资本市场,撞上了国际风浪的连番打击,早已变得奄奄一息。无论是估值见底,还是欧美市场企稳狂奔,都无法激起犹如一潭死水的中国股市。在股价贱过菜价的当下,资金还在犹豫什么?

 

在世界范围内,最能衡量股市价值高低的市盈率、市净率,遇上了当前的A股似乎已不再管用。回顾中国股市二十余年的沧桑历史,每一次重要底部与低点,都无不引来资金的疯狂抄底,并不可避免的创造了惊人的财富。打开K线图,上证指数的首个历史底部诞生于19921117日,这一天指数为386点,此时的A股平均市盈率仅为15倍,市净率也仅为1.5倍。随后不到三个月,即1993216日,沪指已在1558点之巅摇旗呐喊,大盘仅仅只用了三个月,涨幅就接近3倍,多数个股更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在之后经历的数次底部,如1994729日的325点,1996119日的512点,A股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2倍、19倍,平均市净率1.2倍、2.4倍。但随之而来的牛市奔途,也让多少人一夜间飞黄腾达,喜极而泣,借助A股实现华丽转身已不是奇迹。诞生于90年代的中国股市,在发展的初期,似乎与国际更加接轨,没有了任何涨跌的限制,A股如脱缰野马上蹦下跳,财富如过山车般若隐若现。如果说90年代的A股市场因为规模太小,股价剧烈波动不可阻挡,但每一次10多倍的市盈率,已成为衡量市场底部到来最可靠的尺寸。

 

即便是进入21世纪,A股的价值尺寸也继续被市盈率、市净率的这一国际通用指标所把持。两次永载史册的股市大底,即200566日的998点和20081028日的1664点,在当时的市盈率也仅为15倍和14倍。对股市底部的判断,作为估值支柱的市盈率再一次成为投资界奉若神明的经典。

 

但是,没有永远的真理,只有永远的变化。市场在2010年与2011年的惨淡经营,让市盈率衡量标准面临生存危机,在寻求市场底部的过程中,估值的衡量再一次作为研判的突破口,但伴随着2011年股市的一步步下探,市盈率也不断走低,并一次次逼近、甚至击穿以往的任何底部,期盼着牛熊转换的估值底被市场底一次次抛弃。而在当前的市盈率不到13倍,仅次于历史上1994年的32512倍之时,市场对此已冷漠毫无热情,包括市盈率在内的一切底部衡量尺寸,在这轮历久弥坚的熊市后,均被束之高阁。

 

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对跟跌不跟涨的A股漫天唾骂。对此,《证券时报》在914日刊文批评股民应该反省,不应该张口骂娘,但是文中质询股民的投资理念不健康,尤其是反问股民为何不在大跌前及时卖出股票的论调,让我等之辈啼笑皆非。

 

央行915日公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82.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选择“股票投资”的居民占比仅为9.2%,不足一成,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是什么让投资者没有了对股市的激情?2007年的疯狂虽然历历在目,但早已时过境迁,在仍显稚嫩的A股市场,抽血不止、活水被堵的政策压制,加上被欧美债务绑架的世界经济地雷,已成为投资者远离股市的最大理由。

 

证券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于经济的世外桃源,当依附于经济但又与之相辅相成的股市,在受到资产泡沫越吹越大的威胁时,宏观调控就成为了政府不可回避的手段。为了防范重蹈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导致日本衰退长达二十年仍未恢复元气的悲剧,收紧流动性是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去年提出要筑池子圈住热钱,不任之泛滥到整个实体经济中去,就是控制流动性的一个策略。这一著名的“池子论”,引发了市场对“筑池子”比喻成“股市扩容”的猜测。事实上,也只有股市扩容,才能配得上“做大池子”这一“荣耀”。果然,监管层力排众骂,不畏股市承受力,仍不断发行新股或融资,这些成为了市场持续走弱的幕后推手。

 

在流动性继续收紧的背景下,A股即便是以低于白菜的“跳楼价”,也不会引起资金的太多关注,那么,市场是否要刷新底部历史记录,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