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亚洲央行政策骤然转向,中国腹面受敌
(2011-09-09 14:57:19)
标签:
财经 |
分类: 股市策略 |
在政策方向上日益艰难选择的中国政府,刚刚面对美国新一轮刺激计划后,又突然迎来亚洲四家邻国央行的政策异动,在通胀压力仍未缓解背景下,中国央行已经腹面受敌。
通胀方面,国家统计局在今天上午公布了8月宏观数据,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2%,环比7月份6.5%有小幅回落,这是CPI在创出37个月新高后的首度回落,但仍然高于市场预期。另外,前8个月我国CPI同比上涨5.6%,这意味着今年通胀目标要想控制在5%以内,已经不太可能。令人忧虑的是,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7月上涨0.1%,比去年同期上涨7.3%。PPI数据的继续攀升,使9月份CPI维持高位甚至再度抬头的概率大大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央行在是否放宽货币政策上左右为难。各类经济学者对此也是看法不一,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8月CPI同比增速超过市场预期,目前央行没有必要放松政策,但下半年可能不再加息。与此同时,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观点更为积极,他认为CPI峰值已过,货币政策未来既不加息也不提准也不放松。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观点,对央行政策的看法也趋于一致。
问题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目前通胀压力要想有效缓解,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物价全面上涨的势头难以阻挡,未来物价依然会保持在高位,对于中国政府来说,现在要做的已经不是稳定物价,而是评估对通胀的容忍度可以达到多少。因为与通胀压力相比,目前形势严峻的国际政策风险显然更为重要。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周四国会上提出4470亿美元的就业刺激计划,这一规模远远超出此前媒体所报道的3000亿美元,而这仅仅是奥巴马政府推出刺激行动的第一步。与此同时,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四家亚洲央行周四在政策会议结束后,决定不再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已持续一年的抑制通货膨胀努力暂时告一段落。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担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不断加重。这些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和中国一样,正面临着一个经典的货币政策难题:在经济增长放缓、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愈加明显的情况下抗击通货膨胀。很显然,这给他们的决策带来很大难度,而这些亚洲国家央行目前最好的做法似乎只有暂停紧缩政策,安于静观其变了。
中国央行显然也是和其他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一样,在货币政策上暂停紧缩,以观望为主,但由于紧缩政策造成的流动性枯竭,央行正在采取必要手段缓解这种局面。前些日,媒体报道了央行私下对各类商业银行下达了扩大准备金范围的命令,引起全民惊呼将冻结9000亿元的恐慌,实际上,另一方面,央行已经采取对冲手段,近八周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累计净投放资金3440亿元,仅本周净投放已达到1000亿元。央行这一系列的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量已经等同于下调了一次准备金率,而且这种净投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这显示了央行在货币政策选择上摇摆不定,但实际动作已经开始试探性放宽。
证券市场上,基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对政策态度的把握,机构资金正在酝酿转变,周五大盘的冲高走低,是对CPI数据公布后,市场对通胀的理解产生分歧,也与周四市场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种行为更多的是投资者对行情不明朗的一种谨慎态度,也是市场对节后央行政策猜测的一种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市场认识,可能伴随着CPI逐步淡化,国际政策转变声音加强,最终会迎来超预期的变化。
欢迎加入实名制高手交流QQ群:172922089,交流更多市场牛股。本群为实名制交流群,凡是闲聊、广告、忽悠者一律清除出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