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旧八景
(2019-11-26 09:54:39)
湖南岳阳市湘阴县地处湘江之北、洞庭之南,集湖光、山色、水韵于一体,声名远播。“湘阴八景”,人文自然,荟萃罗城。走进景点,养眼清心,含英咀华。
二湖映月
二湖映月在湘阴东湖,地处湘阴县城东南,东湖最早是一个天然湖泊,与湘江、白水江相连。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围湖筑堤,建成东湖和西湖(又称“双子湖”)。随着新城区拓展和白水江沿江风光带建设,近年已逐步发展成为城中之湖,成为城区人民工余饭后散步,憩息的场所,也成了游人驻足的风景名胜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千年古城之中。骚人喜作月下之游,诗情画意心海涌起,随同月光波影耀动,二湖映照更加异彩纷呈。此景使人定睛湖面,仍捉摸不定湖中有多少碎金散银般泛发光芒。东湖还是一个人文历史湖,环湖或近湖人文胜迹移步俯首之间扑面而来,除文星塔,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左文襄公祠、郭氏宗祠、文庙、法华寺,洞庭庙,夏元吉读书处,夏氏宗祠、夏沿书墓,甘妃墓,南泉寺,岳州窑、陈嘉佑墓,杜公垂钓外,还有范源濂及范旭东故居,邓婆桥,洋沙湖古战志遗址等等。这些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记录了湘阴千年古城的兴衰和变迁。县委,县政府已把东湖开发列入议事日程,东湖将成为寓外游子和四方宾朋饱餐秀色,瞻仰先贤的又一佳处。
眼儿媚•二湖映月
一湖堤隔变双湖,月撒夜明珠。风吹云动,波光影耀,何处皇都? 千年古郡新城景,百姓乐欢娱。游人雅兴,骚人雅韵,逐梦天衢。
双塔凌云
双塔凌云乃“文星塔”(又名八甲塔)和“状元塔”(又名魁星塔、乌龙塔)之合称。文星塔在湘阴县城东南之湖畔,状元塔在城西北之江边,西滨湘江,东靠三峰山,山水相映,波揉塔影,十分壮观。巍巍双塔,雄峙南北。状元塔与文星塔成双成对,一柔一刚,共叙刚柔相济之道。世易时移,古月仍出东山之上,两湖潋艳,双塔不隋青云之志,屹立坚挺。双塔都始建于宋,元时期,后有坍塌,清乾隆五十年(1785),湘阴知县李炳曾倡修二塔,并立有碑记。游人至此,“几度凭临怀旧迹,摩挲碑篆更留连。”是湖南省少数古塔中的精品,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保护价值。
一剪梅•双塔凌云
双塔凌云对峙雄,朝候霓虹,夕候归鸿。并肩携手守苍穹,月也蒙蒙,岁也匆匆。 惯看斜阳旭日东,江水融融,岸芷葱葱。罗城福地沐春风,灯火红红,篝火熊熊。
三峰耸翠、九埠垂青
三峰耸翠位于白泥湖南岸,湘江之滨,毗邻县城,为古岳州窑遗址处。相传吴三桂领兵攻打湘阴,驻白泥湖,见三峰窑烟四起,疑伏重兵。状元塔临湘水靠三峰,曰三峰之名乃状笔架之形,先人曾于此山顶设置大木棚,形同搁置毛笔的架子,其文饰与山下鼓励儒生进取的状元塔相呼应。九埠垂青,从三峰宝塔往南,湘江边诸多航泊站点历历在目,它们沿岭下墈,其大小窑货码头、漕溪汇涉桥港口、西门南门船埠、洋沙湖口岸等,如珍玉吊缀青碧锦江畔。一片绿色、一派生机,是深山也是闹市,出财富多商旅,自古被人看好器重。两景紧挨在一起,各有千秋,“三峰”重在此地宜安身立命,修炼文治,“九埠”重在可通江达海,出路四方。“三峰耸翠”景观高山仰止,“九埠垂青”游目骋怀千里。山岚水泊,共织一副高耸云端横无际涯的山水巨幅,居者行人隐其间,有出将入相瑞祥。
踏莎行•三峰耸翠、九埠垂青
一派生机,三峰耸翠,高山仰止征鸿志。状元椽笔叱云霄,风吹柳浪烟霞媚。 九埠垂青,八方欲醉,万家灯火春风里。通江达海凤招鸾,骋怀千里生祥瑞。
五魁捧印,长桥卧虹
五魁捧印在湘阴县洋沙湖口岸处的五魁山。此山还与东、西湖披山带水,相与邻伴。谓五魁捧印是言其五座小山丘碧螺青黛,似威武头盔在肩,拟为五名举子,在水一方相拥城关,湖中长长石堤桥捧星拱月,城关地势俨如大印一枚。此景意谓此处地灵人杰,精英辈出。长桥卧虹即从东门口邓婆桥至文星塔下七孔桥,一溜长长石桥大堤横跨大湖,如天上彩虹卧波,不仅河汊可越,人造之物巧夺天工,天堑变通途。五魁山郁郁葱葱,清新气朗,湖心桥堤,车马奔驰,腾飞之路似天衢。说“五魁捧印”乃地设的自然物人格化理想化,“长桥卧虹”将人巧比作天造,两景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美哉。
鹊桥仙•五魁捧印、长桥卧虹
依山带水,与邻为伴,举子五魁捧印。碧螺青黛拥罗城,地灵杰、栋梁才俊。 长桥横卧,天工巧夺,科技创新强镇。奔驰宝马小康家,不是梦、寻常喜讯。
杜公垂钓,渔叟收筒
“杜公垂钓”景点在邓婆桥附近,与“长虹”咫尺之间,在迢迢湘水莽莽洞庭,渔叟出没处。“杜公垂钓”与“渔叟收筒”形成联之反对,渔与不渔,各取所需。诗圣杜甫可能一边构思沉郁顿挫的诗句,一边沉钩江河,垂涎罗湘鱼味;那渔翁不去撒网打鱼,却收起了浮筒...据史志:洞庭翁卓(卓茂恭)先生过洞庭,月色茫茫之际,见有一渔叟泛舟其旁,便问他有鱼否,答曰:“无鱼有诗。”渔叟还敲打起器具作起乐来,其声脆响,音符纷飞,月光乱舞,他歌道:“八十浪沧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卓先生问其名姓,不答而去,很是飘拂。他看惯秋月春风,笑对人生乘除,穿越芦荡江天,潇洒豁达,收钓了,他似隐者无拘无束,淡泊名利得失。当然人们也喜欢杜甫,垂钓之后又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之类诗篇,要为社稷大干一场了。两景一入世一出世都与“诗”有关,然而各有所向,上联有儒下联重道。诗人为渔,渔者为诗,可谓人生互补、精神调剂。可见儒道并行不悖,甚至可相融相洽。此两景人物早逝,但在烟波浪声中依然可见一代诗人与一介渔夫的大型石雕,两尊“隐形金刚”,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景点名目贵在不事神秘,不弄虚玄,却能无中却有,直入心境,于人们心头打造胜况,平常举止,些小故事,与绿水青山存照印影,引发游众的高度审美与深刻领悟,进入自我催新境地。
踏莎行•杜公垂钓、渔叟收简
渔者收简,杜公垂钓,相传各自寻情调。无鱼雅兴好题诗,沉钩月色风光俏。 渚上芦花,扁舟夕照,烟波柳浪蓑翁笑。致君尧舜尚精神,江湖彼岸通堂庙。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