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配画——插入图片教学设计
(2013-06-06 16:38:05)儿歌配画——插入图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1、利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解决重点难点,完成本课的学习。
2、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方法。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教学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掌握图片的插入及编辑,让学生体会图、文结合,形象直观,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法: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就是在操作中学会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评价法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由教师展示两篇Word文档,其中,一篇只是单纯的文字没有任何图片装饰,而另一篇配上了两幅可爱的卡通图片
二、探究新知
1、组织学生朗读课本P14小鼠标要求我们做什么:为儿歌配上合适的图片并编辑图片。
(让学生明确课堂任务,带着任务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把教材、同学、教师作为学习的帮助者。同时好生帮助差生,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的习惯)
3、提示学生思考:想要移动图片,选定“浮于文字上方”的图片,鼠标指针变为
(让学生在探究中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
三、汇报演示:
1、请学生演示操作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同时进行板书)
插入剪贴画:
找到插入点——插入——图片——剪贴画——输入关键字查找——找到相应图片后插入。
2、其他学生补充汇报:
编辑图片:
单击图片——工具栏——文字环绕方式——浮于文字上方。
3、汇报交流:将鼠标置于“浮于文字上方”的图片呈“
(此环节旨在发挥学生小老师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汇报演示,让基础差的学生从中得到启示,查找自己的操作漏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继续完善
1、师:在观看了他们的操作之后,查找一下你在操作中存在哪些些问题?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完善我们的作品吧!
2、指导学生操作。同时提示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互相找一找组员之间的作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及潜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五、展示交流
1、组织学生自评:谁认为自己的作品好?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2、组织学生互评:说一说同学们的作品好在哪里?(提示:我们可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教师总结:插入的剪贴画或图片要符合文字内容,并且切忌不要太多太杂,否则就会有喧宾夺主之嫌。
(在此环节教学活动中,多元化的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美的鉴赏力,也是我们信息技术力求的目标。同时,教师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准确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
六、教师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和学生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所回顾,又一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
4、儿歌配画——插入图片
1、插入剪贴画:
找到插入点——插和入——图片——剪贴画——输入关键字查找——找到相应图片后插入。
2、编辑图片:
(1)单击图片——工具栏——文字环绕方式——浮于文字上方。
(2)单击选定图片——鼠标放在图片上呈“
(3)单击选定图片——鼠标放在图片角上的控制点上呈“
【教学反思】
教学特色: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小诗歌对比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让 “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操作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更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取知识印象更为深刻。
需改进之处:学生的评价能力很有限,评价语言匮乏,不能从构图、技法应用等方面准确评价作品。另外,有的学生在操作中有惰性,缺乏探究的主动性,或是不能够很好地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些缺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