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质量分析报告(1)
(2011-08-22 12:55:11)
标签:
语文质量分析报告上海安脉教育 |
分类: 语文 |
一、总体评价试卷
(一)试卷结构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30分)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第二部分(30分)考查课外现代文阅读;第三部分(20分)考查古诗文阅读;第四部分(40分)考查作文。
(二)题型和题量
全卷共24题,题型、题量、分值、及比例见下表:
题型 |
题量 |
分值 |
比例 |
基础知识及运用 |
10 |
30 |
25﹪ |
现代文阅读理解 |
8 |
30 |
25﹪ |
古诗文 |
5 |
20 |
17﹪ |
写 |
2 |
40 |
33﹪ |
(三)命题特点
1、体现活学活用理念。试题的设计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2、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命题材料除了来自教材,更多的取自报刊杂志、新闻网络,既代表广泛,又具有品位。
3、体现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与个性发展理念。题型的设置基本与中考接轨,又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强调两种作文思维方式的训练。
4、体现材料的鲜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今年的作文将叙事、描写、抒情类与感悟、议论类分开考查,体现了领导对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高度关注,更有利于发现问题,研究对策。
二、考试情况总体评价
(一)整体情况分析
本次八年级参加考试人数共285人,最高分95分,最低分2分,总体平均分65.29,及格率是50
.03℅。
(二)各部分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0个小题30分,整体平均分为16.45,得分率为53.28℅,学生掌握不甚好。前7题是客观题,分别从语音、错别字、近义词辨析、句序排列、标点符号、古诗文默写和文学常识7个方面考查,难度不大,学生得分却并不高,其中第5题得分率只有18%。第8题是名著解读题,难度不大,得分还可以。第9题是语病修改题,得分率相对较低,尤其是第三句的修改,基本上没有学生改对,另外部分学生表述不规范,运用符号或者是对句的整句书写。第10题为内容概括题,难度不大,分数较高。
第二部分是课外现代文阅读,共8个小题30分,整体平均分为12.5.
第11题考查优美语句的赏析。学生进行赏析时,一般都从表层进行分析,不能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如,11(1),学生能写出母亲当时的体力不支和劳累,却不能体会到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仍坚持劳作所表现出的坚韧。11(2)中,能看到秧苗之美,却不能联想到插秧者——母亲。
第12题考查内容筛选概括能力。文中两件事情比较明确,学生概括比较到位,但不够简洁。
第13题考查对文章线索、人物形象和感情基调的把握。“白发”在文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理解不到位,不全面,表达不准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这类问题解题方向不够明确。
第14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只是很多学生忽略了结合文章和人物的行为。
第15题考查指代义的理解。指代内容比较明确,但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欠缺。
第16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分析。“引用说明”方法平时不够强调,学生掌握不足,因此此题得分率较低。
第17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和理解。这两处语言,一处体现生动性,一处体现准确性,学生对“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的把握不够好。
第18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概括。此题内容比较集中,学生容易找到并进行分点。
第三部分为古诗文阅读题,共5小题20分,其中文言文阅读占据15分,古诗歌鉴赏占据5分,本次考试整体平均分为10.4分。
第19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
第20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虚词意思的理解。学生对“莲之爱”的“之”不理解,选A的学生比较少。
第21题是句子翻译题。课外语句的翻译得分率很低。
第22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对课堂所学掌握不够扎实。所选的课外文言比较长,标点除外将近280字;又是景物类散文,无故事情节;生僻字也较多,如“葩”、“徂”、“菡萏”、“擎”、“馥”、“迨”等字。这就造成学生阅读的困难,大多数学生不能读懂此文,更不用说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了,因此,本题得分比较低。
第四部分是写作,共40分。平均得分24,5。本次检测创造性地将叙事描写与议论感悟两方面的思维和写作能力两方面分开进行。切实暴露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应变能力低下,想象能力薄弱,叙事描写不够具体,逻辑思维混乱,观点不够鲜明,议论不够集中。同时,也为阅卷带来了难度,评分标准的把握出现了问题。
三、教学对策反思与探究
新课程改革既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又倡导教师合作探究。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对于教师捆绑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体备课,共同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是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加强集体备课,不仅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而且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和深内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以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讨论吸收、课后反思、经验共享的集体备课思路,创设科研氛围,形成一种课堂科研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二)今后语文教学的设想:
1、细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整理重点字词的能力。平时常做一些有关标点符号、病句修改的练习,使学生能熟记有关的规则,从而真正地掌握这两个知识点。
2、阅读教学一方面加强对文本解读的训练,尽可能地让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形成学生整体阅读的观念。另一方面,对一些题型进行整理,让学生能较容易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
3、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侧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积累,通过课外的平行拓展来巩固学生对实词记忆,增强学生对文言解读的自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指导,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排除语言障碍,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
4、适当增加古诗鉴赏的练习,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了解更多请浏览:上海安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