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3-09-17 16:48:03)
标签:
数学教学计划校园 |
分类: 计划总结 |
执行人:林建余
1.准确了解、客观分析学生数学知识水平
高二年级共10个班,学生入学成绩总体偏低,基础不够扎实。(1)-(3)班为理科班,(1)、(2)成绩相对高点,但是存在尾巴;(4)、(5)、(6)、(9)、(10)班为文科班,入学成绩一般,目前除了(4)班以外,其他班级成绩相对较差,特别是两个艺术班;(7)-(8)班为单考班,入学成绩相对较差,目前改为使用中职教材以降低难度。重新分班后,很多老师都是刚刚接手新的班级,教师应通过摸底考试和平时教学尽快了解、分析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2.凝聚备课组集体智慧,形成个性化教学设计
为了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将集体备课时间定为每大周单周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由备课组长主持,每次一位教师(按照备课主讲人分工表所定)作教材分析,备课组长评价、补充。
我们将根据教学大纲的整体要求,在集体备课时解决以下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突破,课上例题的选择,另外在集体备课时还应备教法的实施和学法的指导,要根据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更好地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重点课题和有难度的课题要重点研究。主发言教师负责将典型例题整理打印,如有必要制作课件供全体教师使用,实现部分资源共享。在备课组集体备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及所教学生的情况备课。
3.努力思考选修课程的开设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需在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程,高二数学组暂定于每周的周末开选修课程,要求教师按照组内分工准备好选修教材的教案,如有必要可制作选修课程的课件,并经组内讨论确定。选修课程可开设知识拓展类和兴趣特长类,素材可选用选修IB教材当中的部分内容和浙江省选修课程网当中的部分内容。教师需在选修课当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4.致力教学研究,提高备课组整体施教水平
(1)研究如何备课,怎样上课
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标及内容,主张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要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花大力气在精选例题、习题上,花精力在对学生的分层辅导、留作业上。
(2)研究怎样听课,怎样评课,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首先,鼓励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争取走出去,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
第二,听课不仅要听知识,还要听方法、听态度。教师听课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注重记录例题、练习和解法,但实际上听课时还应注重分析授课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精神和教学方法。
第三,听课后的反思与评价是重要的一环,听课后做一个整体回顾,这样的教学内容以这样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进行,有什么优势与不足。而教学评价应从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在听课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成为个人教学水平提升的助力。
5.提高课堂效率,开展周练,并分层布置练习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讲授概念、公式、定理时,要引导学生注重辨析,揭示本质;在讲解例题或习题的时候,要注重引导思考过程;要适当地作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从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收获。
本学期开始开展周练测试,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周练按照组内分配,由教师轮流设计。因为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上差异较大,提倡分层设计,周练当中需有一至两道高考模拟题针对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需设置较多的基础题针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另外再布置课本习题和《世纪金榜》中的题目。这样做是非常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效果将会不错,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因此需要探索“部分批改”和“面批”等相结合的批改作业方式,但必须保证效果。
6.合理安排本学期教学进度,扎扎实实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20周,约89课时,要学习数学(必修二)和数学(选修2-1)部分内容,具体计划见【附表】。
要求高二全体数学教师按照以上教学进度统一推进课程,教师可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做些“微调”,教师之间相差1~2课时是正常的
,但不能超过以上计划所定课时。
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数学组普高班教学进度表
周次 |
日 |
内 |
课 时 |
预备 |
8.26—9.1 |
制定教学计划 |
|
1 |
9.2—9.8 |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
5 |
2 |
9.9—9.15 |
1.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3柱、锥、台体表面积与体积 |
4 |
3 |
9.16—9.22 |
1.3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一章单元小结复习 |
3 |
4 |
9.23—9.29 |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月考复习 |
5 |
5 |
9.30—10.6 |
第一次月考,国庆放假 |
|
6 |
10.7—10.13 |
月考试卷分析;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 |
5 |
7 |
10.14—10.20 |
2.2直线、平面平行的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 |
5 |
8 |
10.21—10.27 |
2.3直线、平面垂直的性质;第二章单元小结复习 |
5 |
9 |
10.28—11.3 |
3.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3.2直线的方程 |
5 |
10 |
11.4—11.10 |
3.2直线的方程;第二次月考复习 |
5 |
11 |
11.11—11.17 |
第二次月考 |
3 |
12 |
11.18—11.24 |
月考试卷分析;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
5 |
13 |
11.25—12.1 |
第三章单元小结复习;4.1圆的方程 |
5 |
14 |
12.2—12.8 |
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
5 |
15 |
12.9—12.15 |
4.3空间直角坐标系;第四章单元小结复习 |
5 |
16 |
12.16—12.22 |
必修二模块复习检测;1.1命题及其关系 |
5 |
17 |
12.23—12.29 |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
7 |
18 |
12.30—1.5 |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
2 |
19 |
1.6—1.12 |
选修2-1第一章单元小结复习;期末考试复习 |
5 |
20 |
1.13—1.19 |
期末考试复习;期末考试 |
5 |
21 |
1.20—1.26 |
放假 |
|
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数学组单考班教学进度表
周次 |
日 |
内 |
课 时 |
预备 |
8.26—9.1 |
制定教学计划 |
|
1 |
9.2—9.8 |
1.1-3集合的概念、基本关系及运算 |
5 |
2 |
9.9—9.15 |
1.3集合的运算;1.4充要条件;单元复习 |
5 |
3 |
9.16—9.22 |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区间;2.3一元二次不等式 |
5 |
4 |
9.23—9.29 |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
3 |
5 |
9.30—10.6 |
第一次月考,国庆放假 |
|
6 |
10.7—10.13 |
月考分析;3.1函数的概念及表示;3.2函数的性质 |
6 |
7 |
10.14—10.20 |
3.2函数的性质;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
6 |
8 |
10.21—10.27 |
4.1实数指数幂;4.2指数函数 |
6 |
9 |
10.28—11.3 |
4.3对数;4.4对数函数 |
6 |
10 |
11.4—11.10 |
5.1角的概念的推广;5.2弧度制;5.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
6 |
11 |
11.11—11.17 |
月考复习;第二次月考 |
3 |
12 |
11.18—11.24 |
5.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5.5诱导公式 |
6 |
13 |
11.25—12.1 |
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
6 |
14 |
12.2—12.8 |
6.1数列的概念;6.2等差数列 |
6 |
15 |
12.9—12.15 |
6.3等比数列;7.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
6 |
16 |
12.16—12.22 |
7.1向量的概念及运算;7.2平面向量的表示 |
6 |
17 |
12.23—12.29 |
7.3平面向量的内积;8.1两点间的距离与中点的坐标 |
6 |
18 |
12.30—1.5 |
8.2直线的方程 |
4 |
19 |
1.6—1.12 |
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8.4圆 |
6 |
20 |
1.13—1.19 |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
3 |
21 |
1.20—1.26 |
放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