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2015-11-05 20:58:35)
标签:

佛学

分类: 高一组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上节课我们讲过这篇文章是写于什么时期?大家一起来回答一下。

    是的,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

    我们知道因为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苏轼带着满心的伤痛来到了黄州所幸,这里的山山水水接纳了伤痕累累的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情感:乐——愀然——喜

   

【因何而乐】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作者因何而“乐”?(齐读第一段)

(提示:作者都做了哪些事,如此快乐?)

泛舟、(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饮酒、诵诗

      

2、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发生这些乐事的?文章里是怎么写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任选其中一句,展开想象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画面。

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万顷江面,清风徐徐,拂面微醺。当此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俯瞰着人间,不忍离去,如烟的月色,仿如梦境一般,使人沉醉其中。

 

4、如此美的场景,如此美的文句,简直就是一场视听上的盛宴!让我们再来齐读这一段,仔细体会个中之美。

 

5、面对如斯美景,作者饮酒乐甚,不禁扣舷而歌之,歌词的内容是什么?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歌词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

  我的内心悠远而惆怅,思念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却在天的那一方。

2)我们注意到,歌词里提到了一个词“美人”,什么是“美人”?

      内心所思慕的人。在这里,美人喻指君王,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

3)知道了美人的比喻义,大家能不能用更直白的话,把这句话转述出来?(苏轼在这里是想表达什么?)

      皇帝啊皇帝,我是如此的想念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的身边呢?

4)苏轼不在皇帝身边,他人在哪里?为什么不在皇帝身边?

      苏轼被贬黄州。

5)苏轼即使遭到贬谪,心中仍然惦念着君主。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忠君爱国。渴望得到重用。为什么?

          理想还没有得到实现,渴望实现心中的抱负。

【小结】所以,这里的“美人”还象征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现在苏轼却已远遭贬谪,他的君王,他的理想,都已成为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歌唱至此,可谓乐极生悲。

 

6苏轼在这里借歌抒怀, 船上的客人听着歌声,也忍不住吹起洞箫相和,同学们,大家听过箫声吗?没听过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中是怎么描写箫声的?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随歌而起,呜呜咽咽、悲悲切切,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甚至可以使深渊中的潜蛟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可见其悲。客人的悲从何而来?他是因何而悲?

 

【为何而悲】

1、齐读第三段?思考客人是因何而悲?(小组讨论)

    客人提出了三组对比:

首先是古人和今人的对比,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雄心壮志,宏图霸业。可他现在在哪里呢?

    已经消逝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更何况是我们,我们都是些什么人?(原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像我们这种平常人,更是会被碾碎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湮灭无痕。此一悲也。

接着是人生与自然的对比,“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伤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悲叹人生的短促;此二悲也。

最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想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而现实却是“不可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此三悲也。

【小结】行文至此,可谓至悲至痛!

 

2、既然客人如此之悲,最后一段为什么又会“喜而笑”呢?这中间苏子到底给他开了什么灵丹妙药,让他转变如此之大?让我们来齐读第四段。(小组讨论)

1)作者以水与月为喻,是想要引出什么道理?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进行说理,以水来说,“逝者如斯”是变的一面,“未尝往也”则是不变的那一面;同样,以月来说,“盈虚者如彼”是变的一面,“卒莫消长也”则是不变的一面;那我们人呢?

人,作为个体而存在的时候,自然是时刻都在变的,但放诸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又是“无尽”的。也就是说,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所以我们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用不着哀叹自身的渺小,只要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就好


2)作者先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之后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说理?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进行说理,他是怎么说的?什么是不该取的?该取的又是什么?

不取: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比如权势、地位、功勋、荣誉等等,如果不属于我们,我们不必羡慕。

取: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让大自然的无尽山水来抚慰我们的心灵。

 3、客人听了苏轼的劝导,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齐读第五段)

    “喜而笑”,转悲为喜,此时的乐与开始的乐一样吗?

      开始只是赏游之乐,现在则是心境超脱之乐,更进一步。

 

【结语】虽然说,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

    就如周国平先生所言: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句话,以此共勉!

 

【作业】翻译文章第一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