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米莉·勃朗特看童年经历中的荒原对其创作的影响(高一语文林苗苗)
(2015-10-16 10:31:32)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高一组 |
从艾米莉·勃朗特看童年经历中的荒原对其创作的影响
——万全高一语文林苗苗
【摘要】本文从艾米莉·勃朗特的童年经历,她与荒原的关系以及她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探寻她童年生活中的荒原对其创作的影响,并试着通过荒原,解读她的爱情与生命观,一窥艾米莉描绘的感情愿望、创造、思索和理想的图画,以及她的真实历史。
【关键字】艾米莉·勃朗特;童年;荒原;《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本文主要从童年经历中的荒原这一意象谈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艾米莉的童年
艾米莉在1816年的4月21日出生于英国东北部约克郡的一个小镇。其父派崔克·勃朗特为一名牧师,母亲为玛丽亚·布朗威尔。这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她5岁的时候,母亲因癌症及肺结核去世,姨妈伊莉莎白便负起照顾他们兄弟姐妹的责任。8岁,两位姐姐进入英国中部一所专收担任圣公会圣职者的女儿所设立的学校。同年八月,艾和夏洛蒂、妹妹安妮也进入该校。翌年,因学校环境恶劣,饮食不佳,使得艾的两位姐姐先后染上肺结核而去逝。而艾和夏洛蒂、妹妹也离开了这所学校。自此她便在家与姐妹兄弟一起自学。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几个孩子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夏洛蒂和弟弟勃兰威尔以想象的安格里阿王朝为中心来写小说,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妮则创造了一个她们称为冈多尔的太平洋岛屿来杜撰故事。艾亲近她的妹妹安妮,她们一起弹钢琴,甚至合写一本日记。四个兄弟姐妹便是这样依靠着自己、书本和学习来谋求欢乐,消遣度日。
艾米莉还喜欢排戏演戏,她总是主动扮演男孩子。那些冷酷无情的人物、那些英雄式的人物,使她着迷。她们的家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艾米莉便经常和她的姊妹们到西边的旷野地里散步。旷野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她们。偏僻山区,有的是山涧、黑岩、泥炭和乌云。当然,还有闪电、火焰、坟墓和泥沼地。他们看野鹿吃草、野鸟孵卵。一派苍凉、冷寂的景象。
表面沉默寡言的艾,内心却热情奔放。那样的年纪里,自然也有过情窦初开:
但她孤寂的内在却使她拒绝一切外人的窥视:
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她的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属于贡达尔岛国的虚幻故事,称为贡达尔史诗;另一种是表现她个人感受的抒情诗。这些诗歌集中体现了艾米莉对压迫和禁锢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爱情的理想。艾从少年时代起开始写诗,她的诗作朴素纯澈,感情丰沛,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性,往往引人入胜,跌宕于作者内心澎湃的情感洪流,因而在三姐妹之中是最有价值的。艾米莉曾被誉为19世纪22位杰出诗人之一,英国著名诗人及评论家马修高度称赞她是“拜伦之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最杰出的诗人。艾米莉在作品中大量的描写大自然,或者幻想着贡达尔王国的悲惨事件和自己的亲身感受。她常独自徘徊于荒野,体验大自然与人灵息相通的那一瞬。她的诗在内容题旨和艺术手法上都有着创新和超前。这些诗歌节奏韵律自然明快,堪称为“诗作的精英”。
二、荒原之于艾米莉
艾生于荒原,长于荒原,她的满腔热情,她的不世才情,甚至她那充满孤寂的骄傲灵魂,都是荒原赋予的。荒原之于艾,可以说是母亲,好友,甚至爱人。她在荒原中施展着一腔爱恨,挥洒着满靥笑泪,拥抱着风的自由与高贵。
艾的唯一一部作品,就发生在荒原——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荒野,在这里,找不到尘世的喧嚣与嘈杂,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可恰恰是这常态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无尽的激情与活力。[3]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这样写道:“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4]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思路更偏向于一种感性的认知,她的叙述是抽象的,可她敏锐的抓住了关键,即她谈到的“力量”。在我看来,这里更多的偏向于荒原,或者说是自由的力量。关于这股力量,另一位艾的研究者也提到了。“在荒原上漫游,一生虽然短暂、凄苦,却一心向往自由,在想象的诗歌王国中舒展着心灵的彩翼。”“自由是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的主题,也是开启其玄远诗歌境界之门的钥匙。…其源源不绝的灵感,源于对故乡野性、粗犷的荒原的眷恋……”这位评论者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描述带上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用富于女性的感性笔触,去试探艾的内心。“她对生命满怀着浪漫的热情,一生渴求在荒凉的孤寂中张开自由的彩翼,‘用自己的心把灰白山坡上阴沉的洼地化成伊甸园,让石楠丛生的荒地里最黑暗之地,绽放比玫瑰更加亮丽的花朵’。”[5]
有人将艾米莉称为荒原之女,或者风暴之女,我觉得是恰如其分的。
三、《呼啸山庄》与艾米莉
呼啸的北风渲染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使我们开篇就感受到一种压抑不住的气息,似有一种力量要冲破层层的阻力即将爆发出来。
在故事里,艾米莉创造了两个奔放不羁的生命体,她紧紧围绕“复仇”这一命运的主旋律,将这两个孩子的爱情悲剧细细描摹。我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明显的感到呼吸急促,深深地无力感抓牢着我。我仿佛看到两个野性难驯、淳朴自然的孩子,他们之间的爱与恨是那么直白,摒弃了世间的一切杂念,就那么赤裸裸的,带着荒原的那股野蛮力量,撕扯着,又互相舔舐着。在作者笔下,他们二人的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恨”,是“爱”的异化,而“爱”,是“恨”的归附。有时候我甚至恍惚的感到,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是一体的,他们共有一个灵魂。只有将他们二人合为一体,才是一个完整的,艾米莉的灵魂!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一部奇书,通过塑造希斯克利夫的形象,通过对风景、荒原等自然环境的描绘,
在艾短暂的生命中,或许有过心仪的男士,但我确定,从未有人走进过艾的内心。她始终是孤独的,正如她的那首充满了孤独与自怜的诗。因而,她只能爱自己,自小如是。《呼啸》是她生命与爱情的展示,是她童年甚至整个人生中荒原对其影响的反射。小说最后,有这么一段描写,至今使我不能忘怀,“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流连!望着飞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吹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细听,那是艾柔软的呼吸。
“《呼啸山庄》是表现艾米莉感情愿望、创造、思索和理想的一幅图画,是她的真实历史。”[7]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艾米莉·勃朗特[2013-05-05]http://baike.baidu.com/view/9142.htm?fromId=832806
[2]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0.
[3]凤宇飞.“呼啸”之悲凉“荒原”之冷峻——《呼啸山庄》的主旨再剖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04).
[4]弗吉尼亚·伍尔夫.《简爱》与《呼啸山庄》,1916.
[5]唐梅秀;徐嫦娥.让荒原绽放心灵的彩翼——艾米莉·勃朗特诗的自由主题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1).
[6]金朝霞.由《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审美取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7]黄羽中.风暴之女——艾米莉·勃朗特——评析作家经历和性格对作品的影响[J].引进与咨询,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