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考研考前5000题的刷题经验,必看!
(2019-12-17 14:17:27)
标签:
教育 |
同学们在完结基础系统学习后,迈向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刷大量的题来强化,为了是:
改变之前记忆背诵的思维,站在一道道具体题目的角度,梳理知识体系。打通课本知识与实际做题的“最后一公里”!
当我们遇到一些貌似难度较高的大题时,学会如何分析题目、如何作答出令阅卷人满意的答案。
1题量全面丰富
音乐史强化刷题,精选了600余道各类题型,囊括了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其中重点关注了几百道简答论述题。
命题人的思维在于:将知识点包装为短短一句话的题目,而且尽量体现出难易结合的特点。
比如:中央音乐学院考到“简述新古典主义音乐”,那我们是否可以升级为另一种问法:“简述新古典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的关系”?
还曾考到“为什么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换成“简述肖邦的音乐创作”?
凡此种种,我们应该归纳出命题思维的几个特征!以此来对应不同的题目。
2总结命题思维
根据我们老师的分析,发现简答与论述题的命题思维,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类型:
一、直白式提问
此类常见结构是:【简述/试论/谈一谈某某事物、你对某某事物的认识或理解】。如:
“谈一谈唐代音乐形式多样的原因。”或,“你如何看待唐代音乐的繁荣发展?”
我们从如下方面分析:
(1)稳定、开放的社会环境;
(2)统治者对音乐的态度;
(3)对前朝音乐文化基础的继承与创新;
(4)音乐机构的完善;
(5)唐代音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成果。
总之:背景原因——具体表现——意义评价,这种三元立论作答,会令阅卷人十分欣悦!认为你的逻辑清晰,打通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能够引申到不同的角度。
二、意义式提问
此类提问把对某作曲家、某事物的评价或历史意义,当作题目来提问。如:
“为什么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或“勃拉姆斯为什么被称为‘古典的浪漫主义者’和‘浪漫的古典主义者’”。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一定要看到题目的本质,其实是在问:这位人物或事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就得到了历史上对其的这种评价?
有了这个观念,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不过是对题目的一种精巧包装而已。
三、比较式提问
将两类或几类存在某种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答题者思考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异、同)。
比如:比较肖邦和李斯特在钢琴音乐创作有何不同?比较柴科夫斯基的创作与“强力集团”的音乐创作。斯美塔那与德沃夏克;普契尼与真实主义歌剧……
甚至,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也可以作比较,如:马勒的艺术歌曲和交响曲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有时比较式的提问也会包装成另一种方式,比如:隋代“七部乐”、九部乐”的出现与西域音乐的传入有什么关系?
此类题型不胜枚举,也是相对较难的一类题型。
既要作答A事物的内容,也要作答B事物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还得把它们的内在关联(异、同)要讲清楚!
3课后练习
正如课上的作业,我们要求同学们继续梳理总结答题框架,每一道题都要再结合[课程视频]、[PPT]、[老师补充内容]
参加了音乐史刷题课的同学,一定会在每一道题中找到答题方法,考研的真题也一定在这600多道题库之内。但,题目形式、命题方式会发生变化。发生哪些变化?
一、扭转命题方式:对同样的内容,从【直白式、意义式、比较式】中选择。
二、切换命题角度:对同样的内容,从各种角度、各个侧面进行提问。
相信大家通过具体题目的强化练习,一定能在考试中面对考题更加自信,游刃有余!
更多内容可点击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