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孩子有叛逆期,郭沫若有“三个叛逆的女性”

(2019-09-04 19:29:28)
标签:

教育

三个叛逆的女性”是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代表作,包括了《卓文君》《王昭君》(1923年)、《聂嫈》(1925年)这三个剧作

《卓文君》

《卓文君》取材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剧作有着强烈的现实倾向性通过对理想人物卓文君的歌颂,高度赞扬了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反封建礼教、反专制制度的精神。

文君奔相如,历来为封建卫道士所不耻郭沫若一扫历史上对卓文君的陈腐偏见对这位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专制制度的“叛逆女性”予以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剧本在写卓文君仰慕司马相如才华的同时也写了司马相如从高山流水的琴声之中觅到了知音。相如投书文君震憾。这时,卓文君给我们的还是一个“弱者”的印象。但是当剧作家嘲讽了卓王孙的鄙俗迂阔刻画了程郑的无耻堕落以后写到卓文君与红箫月夜潜逃要去都亭与司马相如聚会时剧情推向了高潮。卓文君终于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她义正辞严地对父亲卓王孙公公程郑说“你们老人们维持着的礼制是范围我们觉悟了的青年不得范围我们觉悟了的女子不得!”表现了一个解放了思想的妇女的大无畏精神。她终于毅然出走一个长期受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年孀妇“弱者”而转变成为反封建礼教、反专制制度的、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强者”。

《卓文君》的出现对“五四”时期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争取人格独立和婚烟自由的广大青年产生过巨大的鼓舞作用。

《王昭君》

《王昭君》的史实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汉书匈奴传》郭沫若从个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塑造了一个反抗王权的叛逆性格。

的笔下昭君的“悲怨”不是由于未受天子宠幸而是由于封建帝王“一夫可以奸淫万姓”的特权破坏了她的生活。作者虚构了昭君之母、与昭君青梅竹马的“义兄”两个人物。昭君被选入宫义兄绝望投江而死。个人幸福的毁灭使昭君满怀愤怒和反抗的心情。从人的尊严考虑她更不屑贿赂画师以图邀宠帝王继又愤而请行和番。女儿远嫁不归的恐惧感使王母疯而致死这又为昭君反抗元帝增加了新的推动力。

昭君的命运在剧中有两次根本改变的机会她的性格也正是由此凸现出来。一次是画师毛延寿要她付出贿赂她就把昭君真容呈给元帝不仅和番可以换人昭君还一定会受宠幸可昭君的回答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第二次汉元帝发现了毛延寿在画上作弊已将他斩首自己以帝王之尊当面向昭君求爱要册封她做皇后王昭君拒绝了。因为郭沫若的王昭君所有的是现代个性主义的灵魂她要的是“人”的尊严、“我”的生活这是不能用做皇后、享富贵来达到的。亲人的离去让她一无所有,而这一切都是封建特权造成的。她决然地要冲出这“比豺狼的巢穴还要腥臭”的宫廷毅然去远嫁匈奴。郭沫若就这样从个性主义出发解释并描写了昭君的“悲怨”和“请行”完成了他对这一理想人物的刻画。

《王昭君》以“人”的尊严反对“帝王”的权威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正是“五四”社会思潮的集中表现。

3《聂嫈》

《聂嫈》正面地表现了聂政牺牲之后聂嫈不畏强暴英勇献身的壮烈行动歌颂了那些战斗在“五卅”运动第一线的勇士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聂嫈》的史实始见《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后为了不连累姐姐聂嫈毁容自杀。但姐姐认为不应该自己怕死埋没了“贤弟之名”于是冒死前去认尸最后悲哀而死于弟弟的尸身之旁。无论是《史记》或《战国策》对聂嫈冒死认尸的解释都局限在单纯的手足之情和为知已者死”的思想上。然而郭沫若赋予聂政行动的是反对强暴争取自由的普遍意义它远远超越了“重然诺轻死生”的侠义精神因而聂嫈赴韩国认尸的含义也超越了“扬弟之名”的境界。她为的是表彰兄弟的英雄业绩“使天下后世的暴君污吏知道儆戒”。因面当她完成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壮烈行动时这一坚贞不屈的性格便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郭沫若早期的历史剧都围绕着“个性”“自由”的主题都呼唤着毁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它们十分强烈地表现了时代精神。

相关信息可点击陕西研招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