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周周清 答案
(2015-11-22 19:20:27)分类: 我的论文 |
一、字音题:(1、2号)
1、chǜ;cuán;pán
2、找出字音有误的,并更正。(1、2号)
3、下列字画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1、2号)
解析:A项,“池沼(zhāo)”应读作“池沼(zhǎo)”;
B项,“镂空(lòu)”应读作“镂空(lóu)”;
D项,“一幅画(fù)”应读作“一幅画(fú)”。
4、在下列拼音后填充汉字
鸣钟击qìng(磬)
二、字形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解析:A“梁”下为“木”指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而“粱”下为“米”,是一种谷物,常见组词如“高粱”。
2、找出下面错别字,并更正
陡坡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答案:D
解析:A项,“蔓廷”应写作“蔓延”;
B项,“自出心材”应写作“自出心裁”;
C项中“因地治宜”应写作“因地制宜”。
三、词语运用题:
1、结合语意,下列选项中,词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B )(1、2号)
解析:“古朴”比“朴素”多了一层意思,“古”指有古代风格,可以更好呼应后面的“美观”一词。“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和形态都很多,结合上文看,未体现色彩很多,只是形态多样,所以“惟妙惟肖”突出雕刻逼真比前者更好。
“独一无二”太绝对化,不如“巧妙绝伦”既凸显了赵州桥技术水平的高超,说话又留有余地。
“就地取材”指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因地制宜”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的意思。从原文看,前者既可以与前半句“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很好衔接,又是后半句“这”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形“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6~8号)
(1)答:“大多”限定数量,说明引用活水的池沼居大多数,但又不是全部;
(2)答:“务必” 、“总是”都表示肯定语气,强调共同特点
四、表达方式:
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1、2号)
(1)(
(2)(
五、说明文基础知识题
1、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1、2号)
(1)(列数字)
(2)( 引资料)
(3)(打比方)
(4)(作比较)
解析:(1)句中,通过三个具体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雄伟。
(2)引用张嘉贞的诗句来说明赵州桥的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3)把赵州桥的桥洞比作一张弓,形象地说明它桥洞是半圆形的形状。
(4)用发大水时,卢沟桥极少出事和两岸河堤常被冲毁这一截然相反的情况,通过两者的比较,凸显出卢沟桥坚固的特点。
2、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 作比较
2( 举例子
3.(引资料;
4.(列数字
六、如果你是一位“小学者”,你怎样回答后面的问题?
1.1.茅以升 桥梁 钱塘江大桥
2.中国石拱桥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作比较 ③摹状貌
4.不能去掉。因为“几乎”是表示程度的,表“差不多”“基本上”,但不是“完全”“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路面平坦,与桥面平行”,就变成完全平行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几乎”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5.例子“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具体、准确地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知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三、课内阅读
1.第①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_
第②段: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
解析:说明内容包括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要回答完全。题干要求虽然一样,但能力要求的难易不同,第①段从文章中能筛选出中心句,第②段需要根据文本内容概括,考查的能力点不同。
2.答案:“这”具体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解析:筛选信息要准确,即根据要求精挑细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选文内容“这是不足取的”中“这”指向的是上一句中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但根据要求,“不足取的”就应该是去掉“没有”。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答案: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4.答案:第②段中“适当的位置”不能删掉。“适当的位置”对苏州园林安装大镜子的位置进行限制,说明设计者安排得很精心,这样才保证实现“层次更多了,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的效果。删去不能突出设计者安放镜子时对层次多的追求,也不符合实际。
六、拓展阅读(6~8号)
1.鱼戏莲叶间
2.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3.从苏州园林的细腻、古朴与灵气三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
4.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5.都认为苏州园林有一共同特点: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语言都很优美;两文的结构相同。但课文比该文介绍更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