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说来话长。
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先从财务管理的利润表说起。教材观点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是可分的。一般而言,企业是干实业的,也就是搞经营活动的,以产品的增值为赚钱手段。而不是专门从事金融活动,因为股东炒股的成本要比企业炒股的成本低。所以企业一般从事金融活动的目的,是筹资。筹资就是从金融市场借钱,借钱要支出货币的使用费,亦即利息。所以,在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被认为是从事金融活动所支出的费用,不与经营活动挂钩。
在会计里: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税率)
在财管里:净利润=(经营利润-财务费用)(1-所得税税率)
所以,利润总额=经营利润-财务费用,从而,经营利润=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经营利润就是EBIT。
从EBIT到净利润要有两次减值的调整。公式化就是:经营利润-财务费用-所得税=净利润。此处的所得税=(经营利润-财务费用)*所得税税率。注意,这里财务费用用了两次,一次是财务费用的支出,一次是财务费用支出之后利润减少从而使整体的所得税减少。
我们看到的净利润是不是反映了企业真实的经营能力呢?不是的,净利润反映的是,经过多方利益分配之后,最终流到股东手中的利益,而非这个企业真实的经营能力。如果企业要付给债权人很高的利息,要付给政府很高的所得税,那么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赚得再多,最后到股东手里的净利润也不多了。
所以,在企业经营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股东们有两招,一是从其他渠道筹资以期更低的借款利率,二是用脚投票,将企业外迁。只有这样,股东们的净利润才能提高。所以我们看到,某些跨国企业,为什么跨国融资,因为要寻找廉价资本;为什么要在避税国设立企业,因为政府抢的少。一句话,我这个企业就能做这个大的蛋糕,债权人和政府吃得多了,我就吃得少了,我是股东的说。但是衡量我能力,不是看我最后吃到多少蛋糕,而是要看我能做多大蛋糕,这样才合理,是吧?EBIT就是衡量蛋糕能做多大的指标。
好了,基本清楚了。来看看EBIT的变形。
税前息后利润=EBIT-I,债权人吃完后,政府吃之前,我还有多大蛋糕。其实就是利润总额。
息前税后利润=EBIT(1-T),政府吃完后,债权人吃之前,我还有多大蛋糕。也叫税后经营利润。
息税后利润=(EBIT-I)(1-T),政府吃完后,债权人吃完后,我还有多大蛋糕。其实就是净利润,也叫税后利润。
门外汉要学点东西可真不容易啊。
-D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