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山东卷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2021-06-18 09:32:01)2021新高考山东卷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一、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读
今年新高考作文题,重新回归到平稳,回归到材料作文。终于将爆发式的情境性----演讲稿、书信、辩论词等----作文的列车刹住,注重理性、辩证。
作文与“体育”有关。考生要想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就不能只就体育写体育。如何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一)读懂材料
素材取自毛泽东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命题者乃以“体育之效”一节的观点为基础进行阐发:“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里表面上说的是体育,是生理上的问题,但其内涵乃是强弱矛盾的转化。
“目不明可以转明,耳不聪不可转聪”,隐含的哲理乃是弱可以转化为强,这就超越了生理的外延,而成为普遍的规律。从正面说,事务可以由弱转强;从反面说,“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其深度在于,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如果滥用了强项,必然走向反面,变成弱项。
综观全篇材料,重点和主要篇幅在后面的对比,体育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比方: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客观的形势:滥用其强者会变弱,勤自锻炼者(比如体育锻炼)会变强,由此蕴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先天条件,这是自立,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这是自信,是不认命不服输的自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我生来就弱,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深层义为后天的努力作为)让我变强。这是自信,是逆境中不甘沉沦、强手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从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
(二)思考层次:
第一层次,就体育谈体育。这个层次是所有考生都能想到的,从材料内容出发,写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让强壮的人变得更健壮,让体质孱弱的人变得强壮。“野蛮其体魄”让一个国家人民的身体健壮起来。国家的确在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高考出题人的意图应该不会如此简单,高考作文应该不会这么浅层次,考生对作文的审题不应该止步于此。
第二层次,由体育谈到个人发展。人固然需要“野蛮其体魄”,但更要“文明其精神”。考生要从体育健身谈到个人发展,这涉及到个人的专业技能发展和思想修养发展。
第三层次,由个人发展谈到国家发展。个人的强弱会随着自我的态度行为而变化,国家亦如此。
第四个层次,看到矛盾的转化性。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转化性。万物在变化,强和弱是暂时状态,在努力的那一刻,在放弃的那一刻,变化就在无形中悄然起作用了。所以,在强的时候,要继续努力,否则形式就会逐渐发生逆转。这个层次考查到考生的思辨能力。
三、启发立意
这道作文题,从表层次看,谈的是体育,无论先天体质如何,都要加强体育锻炼;但从深层次挖掘,是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作文题的思辨性很强,侧重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考生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所以,全国新高考卷作文题是对考生思想的深度拷问: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社会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能躺平吗?不能。在躺平的那一刻,就会失去当下拥有的所有优势。作为社会的个体,每个人都要有忧患意识,我们怎样,我们的社会、国家就会怎样。
我们唯有奋发,生而不息,这才是人生至理,国家至理!
确立了这样的辩证转化主题,接下来的励志性论述就顺理成章了:“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是作者身处五四时期,在中华民族处于民族危亡之时,以历史的强者的前景自诩。当时列强视我们为东亚病夫,我们的前驱也着力于文化自我批判。这样高瞻远瞩的气度,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仍然在理论上有坚定民族自尊自信的鼓舞性。
为此,可从以下两方面构思
1、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的论述有何启示意义呢?
一是体育之身体变化之效:“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体育运动会带来身体变化,让弱者变强。
二是体育转化之效。“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意味着:体育之强与弱是可以转化的,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懈怠”。
三是体育心理之效。“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突出强调“生而强者”不可喜,“生而弱者”不可悲,关键是人要“自强”“求强”。
2、运用联想:
一是自身联想:体育带来身体的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由此想到体育的重要,不可忽视体育,体育可以健康人,可以健康中国。这算是一种作文构思。
二是社会联想。无论是社会中的“强人”还是“强国”,都不能滥用其强,否则至强也会变得至弱;与之相反,无论是社会中的“弱者”还是“弱国”,都不能放弃自强之路,要勤奋,要努力,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强大起来。
追溯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但也有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甚至亡国灭种的考验,但是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来不认命、不服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即使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不住他们光芒,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民族英雄们一次次将中华民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正是凭着这种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观照当今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科技飞速发展,后疫情时代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而目前中国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的基础薄弱,国力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更是因为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被西方国家认可接受而居于弱势地位。面对强国的咄咄逼人甚至凌霸围攻,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勤自锻炼”,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就能一天天一步步变得强大。
三是人生联想。体育中的强弱之变,可以想到人的一生的多个层面,或物质,或思想,或精神,在于我们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自尊、自信、自强。
四是心灵联想。“体育研究”带给我们如下心灵联想:
强不必自喜,弱不必自悲,要懂得情绪和心理管理;
恃强不可凌弱,贫弱可以自强。
抓住变化自机,走向强大。
总之:2021年新高考卷作文,不能停留在浅层而单一联想上,需要我们联系“人生”“社会”“心灵”三个方面作积极拓展与思考。
【参考立意】
1.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2.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弱;
3.弱者如果不断努力,久之也会变强;
4.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5.强弱变化或转化的关键是勤自锻炼,增益不能,而不是等待机缘。
6.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
7.将青春梦汇聚成中国梦。
8.追忆百年峥嵘,见证大国崛起。
9.强弱相对,应合理转化。
四、【范文展示】
勤能补弱是良训,耕耘谦逊是强者
毛主席说:“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身体由弱变强很难,但只要常久坚持锻炼就能做到;国家由弱变强更难,在由弱变强的路上。
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强者会转化为弱者,弱者亦会变成强者。
毛泽东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弱者“勤自锻炼”自然“久之而为强”。年少瘦小的斯瓦辛格靠着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健美王”;因瘦弱矮小,被人嘲笑活不过20岁的地质学家竺可桢连夜制定锻炼计划,风雨无阻坚持锻炼,成了同学眼中“智体并重”的模范。毛泽东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他在晚年依然保持着锻炼身体的好习惯,60多岁故地重游长沙时,依然能够横渡湘江,攀登岳麓山,体力赛过在场的年轻人。“修己之道,以体为本”,或许我们“吾生而弱乎”,但若能坚持锻炼,长此以往,也定能养乎
老鹰是天空之王,身来拥有俯瞰大地的大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喙和爪子会老化,从而失去捕捉猎物的能力,弱者,只能静静地等待死亡。而不屈从命运安排的真正强者,则会用自己的喙狠狠地撞击坚硬的岩石,一次又一次,纵使鲜血淋漓,也要把喙撞掉,直到长出锋利的新喙,然后用喙拔掉老化的指甲,再长出新的羽毛,用凤凰涅槃般的意志重获新生。大自然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
吾身,乐乎吾心,成为身心健康的强者。
强者的非凡之处在于强健的体魄,亦在于顽强的毅力与高瞻远瞩的魄力。也许你出身普通,没有丰厚的家底,丰富的人脉资源,但你能够勤于学习,把握机会,幸运之神也终将会眷顾你。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一辍学在家,在替父母站柜台的间隙里坚持自学数学,通过自学成才,成为了中外闻名的数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言“所谓的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以学习为翼,在不断的积累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也不局限于自己的一方世界,志在千里,胸怀乾坤。
然而,当我们成为强者时,亦大可不必沾沾自喜,亦要谨记“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的忠告。曾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言犹在耳,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书写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强国的新篇章。
如今,我们亦要铭记“居安思危”的古训。安逸的生活,和平的年代,中国仍是全世界最具安全感的国家,这份安全感是坚守“人民至上”的决心,是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担当。领导人说“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年如我们应脚踏实地,谦逊低调,为祖国的发展铸就铜墙铁壁。
再读毛主席《体育之研究》中有关“强弱”之语,字字珠玑,鞭辟入里。举茫茫人海之盾,觅芸芸众生之机,在寻理明志的青春征程中,奋斗的底色令人心潮澎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认为我们更需要用体育的精魄来炼就我们的生命之光,以真我的实践来完成强国之志。因此,青年人要有志向,要用强盛而不强势的理念成就青春的辉煌。
生而强者,不自喜,不自矜,不恃强凌弱,是大慈悲,更是大智慧。《伊索寓言》里有个故事:一只狮子遇到一只小老鼠,老鼠几番衅之,意欲激怒狮子,可对方不为所动。其它动物不解,问狮子,你不是百兽之王吗?怕他什么?狮子回答:如果我对他发怒,就会背负和老鼠计较的骂名,而这只老鼠却会获得挑战百兽之王的殊荣。
强弱转化,胜负易势,常态也。比如阿喀琉斯的脚踵,比如武侠小说中得武功秘籍的大侠。古人交给我们太多面对强弱的人生智慧,已经成为古老东方国度的哲学文化。“退避三舍”的谋略,“欲高反下,欲取反与”的告诫,“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箴言,都在反复告诉我们,收缩拳头和肌肉,有时不是示弱,而是谋略和智慧。一个时时处处要秀肌肉、找人干架的人,是莽汉,绝非强者。适当示弱,反而能赢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正强大的人,懂得收敛锋芒,不会咄咄逼人,更不会将骄傲的鞋底展示于弱者面前,在呻吟和眼泪中获取征服的快感。一切源于外在资源的强大,并不值得炫耀,也满足不了无度的挥霍。色厉内荏、徒有其表的强大,是一种更孱弱的自卑。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钦佩逆风飞翔的翅膀,悬崖之上的绚烂人生,生命的韧劲令人动容。人的可贵之处,正在于逆境中的一次次抗争和奋起。华为,从一个做设备的供应商,到通讯行业的规则制定者,用了10年;从外行到有了自己设计的顶级芯片,用了17年;今天,终于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鸿蒙,现在的鸿蒙弱、很弱、特别弱,但它的敌人不是安卓、不是苹果,只是时间。
华为如今的艰难,只是中国想要发展成真正强国路上遭遇的一个缩影。挺下去撑下去,不抛弃不放弃,相信华为会再一次打败时间,更相信我们这群00后将是祖国变成真正强国的中坚力量。
最近,“躺平”一词热度不减。躺平者,“先天不足”,姑妄弃之;躺赢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出身即是巅峰,开局就是王者。躺平者愤愤然,其背后实则是对社会资源不公的抵触,整个社会需要有消弭和纠偏这种不公倾向的正向能量。
强和弱的胜负手,翻云覆雨。与其慨叹人生无常,莫如宠辱不惊,起而争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灿然,或者黯然,求人不如求己,在内因不在外因。
人如此,国亦然。在霸凌主义和胜者为王仍然大行其道的当今世界,我们需要笃信,古老中国哲学中“大同思想”,仍然是对零和博弈、赢者通吃戾气的消解。当然,我们更要有所行动,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用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用强大而不强势的姿态,去告诉世界,什么叫“和为贵”,什么叫“命运共同体”,让强和弱携手,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翩翩起舞。
强弱悲喜,腹中自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