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诗歌比较阅读专题训练

(2020-01-05 08:36:59)

古典诗歌比较阅读专题训练

一、(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届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B.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

C.颈联“作草”“分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但背后却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 .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的心情。

15.本诗与《书愤》作于同一年,抒发的感情也大致相同,但两诗还有许多不同之处,试加以分析。(6)

答案:

 

 

二、、(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 颔联继首联之后接着描写远方景象,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C.杜甫诗歌注重对仗与炼字的特点,本诗前六句对仗,且十分工整;“翻”“洒”用得十分贴切,可称炼字的典范。

D.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尾联将诗歌的情境推向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首尾相照。

15. 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河南豫南九校2020届高二上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注: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岧峣:高山。分:甘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山水秋景,气韵生动,表现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

C.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

D.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15.这首诗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毛泽东《沁园春·雪》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四、(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期中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共11分)

  官池春雁(其一) 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两雁   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

B.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

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

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

15.比较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

两首诗中雁对“谋稻粱”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解说。

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

 

 

五、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17级一诊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6分)

(因受字数限制,分两次发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