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2014-05-29 14:35:47)
标签:
教育 |
一、预习部分
1、识记字音
参(
珠玑(
箫(
2、辨形组词
钱táng(
táng(
táng(
3、解释重要词语
①形胜:
④云树:
⑦珠玑:
⑩三秋:
(13)异日:
(16)无绪:
(19)去去:
(22)楚天:
4、一词多义
胜
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③东南形胜
泛
①菱歌泛夜(
③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
去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⑤此去经年(
发
①兰舟催发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将
①异日图将好景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⑤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5、词类活用
①云树绕堤沙(云:
③都门帐饮无绪(帐:
6、古今异义
①都门帐饮无绪(“无绪”,古义:
7、名句填空
(1)
(2)执手相看泪眼,
(3)多情自古伤离别,
(4)今宵酒醒何处?
(5)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6)烟柳画桥,
(7)云树绕堤沙,
(8)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9)重湖叠巘清嘉,有
(10)
二.文本解读
《雨霖铃)
(一)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2.从时间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哪三个?
明确:
3.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
明确:
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确:
(二)赏析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1.上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起首三句写什么?
明确:
②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
③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什么基调?
明确: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①这句写什么?
明确:
②哪两个词语更能表达这种情感?
明确: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句描写的“空间”特点是?
明确:
②反衬出作者什么特点?
明确:
③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明确:
2.下片: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
明确:
②景中含什么情?
明确:
③感受画面色调。
a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请写出一句带“柳”的诗句加以说明。
明确:
c残月清冷的形象令人想到什么?
明确:
④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明确:
《望海潮》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概述。
明确:
上片:
下片:
(二)赏析
(1)上片
1.上片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
2.分别对应下列哪些句子?
形胜:
都会:
繁华: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哪三个动词用的好?写出了杭州的什么特点?
明确:
(二)下片
1.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
2.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明确:
写了两类人: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哪几个字用得好?
明确:
(三)小结:
1、这首词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各命一个标题,选择其中一幅加以赏析(意象及意象特点、用字、手法、意境、情感。
图画:
赏析:
2、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明确: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三.随堂练习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参差(cī)
B.罗绮(qí)
C.菱歌(lénɡ)
D.今宵(xi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羌管弄晴
D.异日图将好景
3.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东南
B.①异日图将好景
C.①竟无语凝噎
D.①乘醉听萧鼓
4.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执手相看泪眼
A.单于欲虚心相待
C.出为河间项相
5.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D.念去去,千里烟波
6.下列词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7.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迁移发散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第三联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4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一.预习部分
1、字音
cēn
2、辨形组词
3、略
4、一词多义
胜:①能承受,禁得起
泛:①漂浮
去:①走
发:①出发
将:①用在动词后,无实义
5、①名词用作形容词
6、①没有心思
7、略
二.文本解读
《雨霖铃)
(一)整体感知
1、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2、明确:别前:“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竟无语凝噎”别后想象:“念去去„„更与何人说”
3、明确: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4、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三)赏析
1.①
②明确:萧瑟
③明确:“凄切”。
(2)①明确:(写情)
②明确:“留恋”、“催发”,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舍、难分何其难。
(3)明确:这句写情态。——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5)①明确:广阔,辽远,渺茫。
②明确:渺小
③明确: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2.①明确: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的晨风吹拂,萧萧的柳树,—弯残月高挂在杨柳的梢头。
②明确:画面是出现在词人“酒醒”之后,他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
③a明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④明确: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望海潮》
(一)整体感知
明确: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二)赏析
(1)1.明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明确:“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4、明确:列、盈、竞。写出了市民的富庶、奢华。
(二)下片
1.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写人的句子:“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
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官员。
3、明确:“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
(三)小结:
1、
2、明确:太平、富庶、安定、
3、明确:对杭州风物的惊叹、
三.随堂练习部分
1.答案:D(A项“绕”应读rào;B项“绮”应读qǐ,“羌”应读qiānɡ;C项“菱”应读línɡ。)
2.答案
3.答案:C项(C都是最终的意思,A项分别为地理形势,形体、形状,B项分别为语气助词,无实义;率领,D项为趁着,坐、骑。)
4.答案:B(A、D为副词,有指代作用,你;C项官职名;B与例句均为“互相”。)
5.答案:B(B项,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深情。今义:①情怀,意旨②风土人情)
6.答案:A(B项“萧鼓”应为“箫鼓”,C项“良晨好景”应为“良辰好景”,D项“更哪堪”应为“更那堪”。)
7.答案:C(C项是直接抒情,其余三项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8.①第三联中“浮”、“动”两字用得好。“浮”是浮动、上浮的意思,“动”是震动的意思。(2分)②明明是取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市在水面上浮;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天也为之动荡。(2分)③一“浮”一“动”,进一步渲染了磅礴的水势,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2分)
9.(1)【答案】.①“绿”是染绿、变绿的意思。②春风吹入树林,树林染绿。“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③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答案】①颈联运用想象,听到远方杜鹃叫,想象山前友人归来。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③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