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武传导学案(二)

(2014-04-30 10:46:34)
标签:

教育

(欢迎光临,谢谢。上接《苏武传》导学案)

16、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7.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三)课外阅读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之!                                                                                                   1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发兵御之                 宁许,负秦曲

B请诸侯罪过,削其支郡            欲勿予,即患秦兵

C意不在错也                 孰能讥之乎

D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2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错为人峭直刻深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22、翻译文中语句:

1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翻译:                                                                            

2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翻译: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一)字注音

Jiù  chán   wèi      yān  zhī      niè   lǐn  shuò   kuī   háng    Hòu  yuè   huò   máo  

ī   niǎn     Què    gōu   zhuō     zhàn      yūn

(二)重点字词

1介词,凭借    2   3逐渐   4屡次 互相   5

6连词,表目的,来抵当、抵押    7于是           8赞许于是

9趁机、顺便   10以后赠给  11适逢              12陷身

13暗中一起、共同               14一向、向来表互指,互相拜访

15其中名作状,在夜晚逃走    16派遣、指挥        17审理这。

18被揭发介词,把告诉。            19牵连更  20供出

21假如  22即使介词,用、凭借

23连词,表目的,来使动,让---     24逐渐,慢慢地;使者通知

25一起审理凭借使动,使投降。     26名作状,用剑---以后

27判处;应当      28应该代指你连坐           29

30介词,用名作动,给做肥料,滋养 31通过           32顾念抛弃

33介词,因为   34囚禁  35名作动,下       36一起 3738

39以后 40收集、储藏连词,表目的,来  41拄着   42器重 43担任

44趁机一向 45表单指,你 46哪里---的地方表现 47台阶

48连词,表目的,用以  49并且  50动词,为了          51栽培提拔

52献出即使实在意动,以为甘意动,以为乐           53---的地方遗憾

54料想55献出     56依照连词,表目的,来责问。      57连词,表修饰,不译

58道歉确实      59,已经一共----的人   60介词,在

61等到  62判罪

(三)通假字

畔:通,背叛。  去:通(jǔ)”,收藏。    亡:通,没有。

见:通,显现。  亡:通,没有。

 衿:通,衣襟。决:通,诀别。   以:通,已经。

(四)古今异义

1成就 古义:提拔。  2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3春秋 古义:年纪。

4货物古义:财物   5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  

(五)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2意动用法       3----8使动用法     9---15名词活用

(六)一词多义

1使(1)使者。 (2)出使。 3)使者。

2(1)告诉。 (2) 语:说的话。

3(1)招供。 (2)拔。

4(1) 给他吃的。(2) 吃。(3)粮食。(4)食物。

5(1)打发。(2)发动。(3)被揭发。

1)副词,才(2副词,于是、就

7、见1)被(2)看见

8、及1)以及(2)连累(3)等到

9、会1)正遇上(2)会同,一起(3)恰逢

10、得1)抓住(2)能

11、如1)到(2)按照

12、为1)担任(2)作为(3)看作,当做(4)替

13、因1)通过(2)乘机(3)乘机

14、以1)介词,因为(2)介词,在(3)通,已经

(七)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  (4)宾语前置

(5)介宾倒置句  (6判断句   (7)判断句    (8判断句      (9)---12 被动句

(八)翻译下面的句子

1翻译: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趁机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2翻译: 被(匈奴)侮辱后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想要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

3翻译:假使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使他们投降。

4翻译:苏武的伤口渐渐痊愈,单于牌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此时使苏武投降。

5翻译:单于召集苏武的随属官员,(除去)以前已经投降和死去的人,跟随苏武回去的一共有九人。

二.梳理文本

(一)整体感知

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遭遇:虞常谋反,牵涉苏武卫律逼降苏武不屈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

(二)课文探究

1. 【明确】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2、 【明确】卫律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人的劝降方式不同,原因是: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3. 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2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劝降两件事。如: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又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3【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4小结形象: 【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三,随堂练习

1、答案;Dchù、行háng)   2、答案:   3、答案: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        7、答案:    8、答案:     9、答案:C

10、答案:         11、答案:     12、答案: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  17. 答案:B

18、答案:D:“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19、答案:AA两个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B项一个是结构助词,另一个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C项一个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D项一个是而且、况且,另一个是尚且的意思。

20、答案:C: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书,是晁错父亲的话。

21、答案:C:“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22、(1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2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                                  

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

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苏武传导学案
后一篇:张衡传知识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