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二)
(2014-04-30 10:46:34)
标签:
教育 |
(欢迎光临,谢谢。上接《苏武传》导学案)
16、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17.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三)课外阅读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之!”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C.①其意不在错也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2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A.①②③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22、翻译文中语句:
(1)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翻译:
(2)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翻译: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一)字注音
Jiù
dī
(二)重点字词
(1)介词,凭借
(6)连词,表目的,来;抵当、抵押
(9)趁机、顺便
(13)暗中;一起、共同
(15)其中;名作状,在夜晚;逃走
(18)被揭发;介词,把;告诉。
(21)假如;用
(23)连词,表目的,来;使动,让„---出
(25)一起;审理;凭借;使动,使„投降。
(27)①判处;②应当
(30)介词,用;名作动,给„做肥料,滋养
(33)做;介词,因为
(39)以后
(44)趁机;一向
(48)连词,表目的,用以
(52)献出;即使;实在;意动,以„为甘;意动,以„为乐
(54)料想(55)献出
(58)道歉;确实
(61)在;等到
(三)通假字
①畔:通“叛”,背叛。
④见:通“现”,显现。
⑥
(四)古今异义
1、成就
4、货物,古义:财物
(五)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六)一词多义
1、使:(1)使者。
2、语:(1)告诉。
3、引:(1)招供。
4、食:(1)
5、发:(1)打发。(2)发动。(3)被揭发。
乃:(1)副词,才(2副词,于是、就
7、见:(1)被(2)看见
8、及:(1)以及(2)连累(3)等到
9、会:(1)正遇上(2)会同,一起(3)恰逢
10、得:(1)抓住(2)能
11、如:(1)到(2)按照
12、为:(1)担任(2)作为(3)看作,当做(4)替
13、因:(1)通过(2)乘机(3)乘机
14、以:(1)介词,因为(2)介词,在(3)通“已”,已经
(七)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2状语后置句
(5)介宾倒置句 (6)
(八)翻译下面的句子
1、翻译: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趁机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2、翻译:
3、翻译:假使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使他们投降。
4、翻译:苏武的伤口渐渐痊愈,单于牌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此时使苏武投降。
5、翻译:单于召集苏武的随属官员,(除去)以前已经投降和死去的人,跟随苏武回去的一共有九人。
二.梳理文本
(一)整体感知
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遭遇:①虞常谋反,牵涉苏武②卫律逼降,苏武不屈③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结局:
(二)课文探究
1.
2、
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人的劝降方式不同,原因是: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3.①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②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③
(2)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
②细节描写,如:
又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3)【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4、小结形象:
三,随堂练习
1、答案;D煴(分chù、行háng)
5、答案:C
10、答案:B
14、答案:B
18、答案:D:“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19、答案:A(A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B项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另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C项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D项一个“且”是而且、况且,另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
20、答案:C: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书,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21、答案:C:“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22、(1)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
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